时间: 2025-05-07 08:3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3:03
责商山四皓
作者:蔡京 〔唐代〕
秦末家家思逐鹿,
商山四皓独忘机。
如何鬓发霜相似,
更出深山定是非。
在秦末时期,家家户户都在追逐名利,像追逐猎物一样;而商山的四位皓首老人却独自忘却了这些世俗的纷争。为何他们的白发与霜雪相似,却还从深山中走出,面对世事的纷扰呢?
“商山四皓”出自于《史记》,四皓指的是四位隐士,代表着高洁的品格和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中提到的追逐名利的比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对权力的渴望。
蔡京,字君谦,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官至宰相。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常以历史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怀。
《责商山四皓》创作于秦末,正值社会动荡、士人纷纷追逐功名利禄之时。蔡京通过描绘商山四皓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世俗追逐的批判与对隐士理想的向往。
《责商山四皓》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运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与商山四皓的超然生活形成的强烈对比。诗的开头“秦末家家思逐鹿”,用“逐鹿”这个形象化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暗示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一切。而后“商山四皓独忘机”,则将四位隐士的淡泊明志与世俗的纷扰对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着“如何鬓发霜相似”,通过对比,揭示出即使是年迈的隐士,依然能在深山之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最后一句“更出深山定是非”,则是对世俗纷扰的无奈与困惑,暗示即便隐士也难以完全逃避世事的干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逐鹿”比喻追求名利)、对比(隐士与追逐者的生活)、反问(“如何”引发思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批判社会的浮躁与追名逐利,赞美隐士的超然与宁静,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中“逐鹿”比喻什么?
商山四皓代表什么?
“如何鬓发霜相似”中的“霜”指的是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蔡京的《责商山四皓》更加突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的个性与对生活的享受。两首诗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