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1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4:20
初发里门留别
作者: 王孙蔚 〔清代〕
年年高卧拟柴桑,
何事骊歌动别觞。
鸡肋浮名劳去就,
鹿冠微愿惜行藏。
征鞯渐欲登山路,
回首何能忘草堂。
作客更从今日始,
二陵秋色正苍茫。
每年我都想在柴桑高卧休息,
为何骊歌会让我在别酒中动情?
那鸡肋般的浮名让我疲惫不堪,
而我微薄的愿望只想珍惜自己的隐居。
马鞍渐渐要走上登山的路,
回头望去又怎能忘记那草堂?
从今天起,我将开始新的旅途,
二陵的秋色正显得苍茫而迷人。
王孙蔚,清代诗人,生于文人辈出的时代,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常借景抒情,对隐逸生活有独特的追求。
《初发里门留别》写于诗人离开故乡、即将踏上征途之际,诗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旅途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与感悟。
《初发里门留别》是一首充满微妙情感的离别诗,诗人在离开故乡时,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不确定。诗的开头提到“年年高卧拟柴桑”,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柴桑作为一个隐逸之地,象征着宁静和安逸。然而,接下来的“何事骊歌动别觞”则流露出离别的愁苦,骊歌的响起让他不禁动情,酒杯中映射出的别离情境让人难以忘怀。
“鸡肋浮名劳去就”的句子更是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的无奈,看似重要的名声实际上是无意义的负担,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相对而言,“鹿冠微愿惜行藏”表达了他对自我愿望的珍惜,尽管身处世俗,但内心仍希望保持隐逸的精神。
最后几句“征鞯渐欲登山路,回首何能忘草堂”则透出一种对新旅途的期待与对旧时光的不舍。“二陵秋色正苍茫”使整首诗在暮秋的景色中收尾,意象的变化暗示着人生旅途的无常与变迁,情感的深邃与厚重。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选择与内心的追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反思,深刻反映了其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柴桑”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隐逸生活
C) 离别情感
D) 自然景色
填空题:诗中提到“鸡肋”是用来形容浮名的__。
判断题:诗中“征鞯渐欲登山路”表达了对未来旅途的期待。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