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1:18
身是书中老仆童,布衣不溯马头风。
虽无二顷资穷巷,犹有三峰着睡翁。
虚室漫留庄叟白,新诗忽见相州红。
然时流俗滔滔去,铁石心肠独我同。
我身为书中的老仆人,穿着平民的衣服,不追随世俗的风头。
虽然没有两顷土地在穷巷中生活,依然有三座高峰在梦中沉睡。
空荡的房间中,常常留有老者的白发,新诗忽然出现在相州,绽放出红色的光彩。
然而,时代的风气如潮水般汹涌而去,我的内心却依然坚如铁石,与世俗格格不入。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与思考,风格清新而简练。
此诗写于时代变迁之际,诗人面对社会风气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对传统与内心坚持的思考和反思。
《儿侄辈为燕老集石秀叔以诗来和之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对比的诗作。诗人在表达自身境遇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开头两句通过“书中老仆童”的自我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依附与对世俗风潮的拒绝,表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虽无二顷资穷巷,犹有三峰着睡翁”,则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强调了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的对立。这里的“二顷”象征着物质财富,而“三峰”则寓意着精神追求与理想的高远,传达出诗人即使在物质上受限,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追求。
然而,诗人意识到“时流俗滔滔去”的现实,流俗的风气如同潮水般无情地冲击着个人的信念,最后以“独我同”结束,展现出诗人坚定的内心与对世俗的隔绝。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感,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坚持。
整首诗通过自我反思与世俗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新文化的渴望,揭示了在物质贫乏中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强调了独立思考的价值。
陈著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身是书中老仆童”中的“老仆童”象征什么?
“虽无二顷资穷巷”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