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6:41
原文展示:
鹤林寺里别袈裟,又幻扶桑到若耶。
溪女惜香还菡萏,海人浇醉歇枇杷。
似闻此地春犹雪,悔上孤帆晓载霞。
腊社少年貂帽上,簪红莫忘遍茶花。
白话文翻译:
在鹤林寺中与袈裟告别,仿佛扶桑花竞相盛开在若耶山。
溪边的女子怜惜花香,依依不舍地对菡萏吟唱,海边的人们醉了,停下了手中的枇杷。
似乎听说这个地方的春天依旧如雪,后悔当初独自启航,晨曦中带着霞光。
腊月社日的少年们头戴貂帽,别上红花时莫忘了遍地的茶花。
注释:
- 袈裟:佛教僧侣所穿的法衣,象征离别与出家。
- 扶桑:指扶桑树,也代表太阳或美好的事物。
- 若耶:指的是若耶溪,可能是诗人的游览之地。
- 菡萏:即荷花,象征纯洁和美好。
- 海人:指海边的人,可能指渔民。
- 腊社:指农历腊月的社日,寓意丰收和祭祀。
- 貂帽:一种用貂毛制成的帽子,象征富贵。
- 茶花:常开于冬春之交,象征坚韧与美丽。
典故解析:
- 鹤林寺:与许多文人雅士的游踪相关,常被用作隐逸、清幽的象征。
- 扶桑: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美好的事物或理想的境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因其个性鲜明、作品多样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风常带有激昂的情感与深刻的意象。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徐渭晚年,正值其人生坎坷、情感复杂之时,诗中流露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开头的“鹤林寺里别袈裟”即暗示了离别的情感,袈裟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超脱,而诗人却在此处感受到世俗的种种。扶桑花的意象则让人联想起美好的春天,暗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接下来的“溪女惜香还菡萏”描绘了溪边女子对荷花的珍惜,寓意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仿佛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孤独。腊社少年与茶花的意象则引申出了对青春与生命的珍视,使整首诗在伤感中又带有一丝温暖。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鹤林寺里别袈裟”:在鹤林寺告别了和尚的法衣,寓意离开了佛教的清净生活。
- “又幻扶桑到若耶”:美好的扶桑花如梦境般来到若耶,表现了美好幻想与现实的冲突。
- “溪女惜香还菡萏”:溪边的女子对花香的珍惜,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海人浇醉歇枇杷”:海边的人醉于美景,休息时摘下枇杷,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似闻此地春犹雪”:听闻这里的春天依然如雪,暗含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冬天的惋惜。
- “悔上孤帆晓载霞”:后悔独自启航,晨光中载着霞光,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的追求。
- “腊社少年貂帽上”:腊月社日的少年们,描绘出一幅欢庆的场景。
- “簪红莫忘遍茶花”:别上红花时不要忘记遍地的茶花,象征着珍惜生命中的每份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扶桑与春天比喻为美好的事物。
- 拟人:溪女的惜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腊社少年”和“簪红莫忘”构成了和谐的对称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体现出对青春、生命的珍惜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鹤林寺:象征着超脱与宁静。
- 扶桑花:代表美好的理想与希望。
- 溪女:象征青春与美丽的留恋。
- 腊社少年:代表活力与青春的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袈裟”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
C) 伤痛
D) 欢庆
-
诗中的“溪女”代表什么意象?
A) 青春与美丽
B) 绝望与孤独
C) 祭祀与丰收
D) 离别与思念
答案:
- A) 离别
- A) 青春与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 杜甫《春望》:对春天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对比:
- 徐渭与李白的诗歌在意象上的相似,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但徐渭更为内敛,李白则更为豪放。两者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慨,但风格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