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3:59
荅马敬臣 其一
作者:杨慎 〔明代〕
北阙承恩谴,南荒作旅人。
可堪同瘴疠,犹自隔音尘。
鹤岭霏烟外,螳川积水滨。
三年不相见,两地各伤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北方的皇宫承受着恩惠与责难,而我在南方的荒野中如同流浪者一样。身处瘴疠之地,令人痛苦,而我们之间的音信仍然隔绝。鹤岭的烟雾缭绕在远方,螳川的积水在岸边静静流淌。三年未见,彼此都在不同的地方感到忧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北阙与南荒的对比,暗示了作者所处的困境与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止庵,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以诗词、散文、戏曲等多方面的成就闻名。他在明代中期的文人中以风骨独立、才情出众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慎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远离故土之时,表达了他对友人和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荅马敬臣 其一》是杨慎在离开故乡、身处南荒之地时创作的一首思友诗。诗中开篇即用“北阙承恩谴”点出身处的政治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恩怨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朝中的尴尬处境。接着“南荒作旅人”一句,生动描绘了他流浪在偏远地方的孤独与无奈。
“可堪同瘴疠,犹自隔音尘。”一句则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苦楚,身处瘴疠之地,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更有那种音信全无的隔绝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脆弱。接着的“鹤岭霏烟外,螳川积水滨。”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鹤岭的烟雾与螳川的水边,正好映衬了诗人那种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
最后以“三年不相见,两地各伤神”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久别重逢的渴望,感情真挚而深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体现了杨慎卓越的诗才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思念”展开,表达了在政治与生活困境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与脆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北阙”指的是哪里?
诗人对瘴疠的描述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伤神”主要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慎的《荅马敬臣 其一》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到思念与离别的主题,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杨慎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隔绝与无奈。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情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