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0:15
咏云
霭霭纷纷不可穷,
戛笙歌处尽随龙。
来依银汉一千里,
归傍巫山十二峰。
呈瑞每闻开丽色,
避风仍见挂乔松。
怜君翠染双蝉鬓,
镜里朝朝近玉容。
这首诗描绘了云的多姿多彩与变化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云,像音乐般在天空中流动,随风而动,与山水交融。云彩在夜空中依附于银河,白天则在巫山的高峰旁回归。每当云彩带来祥瑞之色时,尽管风吹动,却仍能看见高大的松树。诗人怜惜那位美人,她的双鬓如同翠色的蝉翅,映照在镜中显得愈加美丽。
姚合(约825年-885年),字子云,号青山,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田园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姚合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咏云》创作于晚唐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历中,观察到云彩的变化与美丽,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唐代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内心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咏云》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描绘云的形态与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霭霭纷纷不可穷”引入,展现了云的多变与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接下来的“戛笙歌处尽随龙”则将自然与音乐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云在空中如乐曲般的流动,增添了诗的韵律感与动感。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将云与银河、巫山等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尤其是“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更是展现了云彩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敬仰。而“呈瑞每闻开丽色,避风仍见挂乔松”则传达了云彩带来的吉祥与美好,似乎在预示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最后两句“怜君翠染双蝉鬓,镜里朝朝近玉容”则引入了对美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让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表现出一种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间美好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云的变化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人间美丽的追求与珍惜。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诗中“霭霭纷纷不可穷”中的“霭霭”最接近于以下哪个词?
A. 清晰
B. 朦胧
C. 喧闹
D. 明亮
诗中提到的“巫山”主要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重庆
C. 北京
D. 西安
“怜君翠染双蝉鬓”中的“翠染”可以理解为:
A. 绿色的
B. 红色的
C. 蓝色的
D. 黄色的
比较姚合的《咏云》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姚合着重于云的变化与美的感受,而李白则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个体的渺小。姚合的诗更具细腻感性,李白的诗则表现出豪放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