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2:19
潭
苏轼 〔宋代〕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在碧绿的山壁下没有路可走,难道是哪一年雷雨穿透了这里?
光影摇曳在岩石上的寺庙里,深邃的影子延伸到天空。
我想像犀牛一样静静地欣赏,龙应该是在怀抱着宝物睡眠。
又有谁能在孤独的石头上,危险地坐着试着参禅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此时常游览山水,寄情于自然,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潭》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哲思。诗中描绘了翠绿的山壁、摇曳的光影和深邃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开头两句“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仿佛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叹息,暗含着人对环境的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光摇岩上寺”与“深到影中天”展现了光影的变化和空间的深邃,似乎在寻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两句则更为哲理,诗人想象自己如同犀牛般静坐,享受那份宁静,而“龙应抱宝眠”则暗示了内心的富足与安宁。最后一句“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更是引发了对人生的深思,强调了孤独与修行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禅意的探索和对自我内心的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内心的宁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修行,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描绘的“翠壁”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山壁
B. 白色的墙壁
C. 红色的地面
D. 蓝色的河流
诗中提到的“犀”象征着什么?
A. 力量
B. 宁静
C. 富贵
D. 智慧
“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中的“危坐”指的是什么?
A. 安全坐
B. 危险地坐
C. 舒适地坐
D. 休息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苏轼的《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哲理,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的静谧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