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至高沙》

时间: 2025-05-07 09:40:06

诗句

江南自好筑金台,何事风花堕向淮。

若使两遭豺虎手,而今玉也有谁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0:06

原文展示:

江南自好筑金台,何事风花堕向淮。
若使两遭豺虎手,而今玉也有谁埋。

白话文翻译:

江南本来就适合建造金色的台阁,为什么要让风花雪月飘落到淮河呢?如果我曾两次遭遇豺狼与虎豹的魔爪,如今的美玉又有谁来掩埋呢?

注释:

  • 江南:指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因水乡风光而闻名。
  • 金台:指华丽的台阁,象征着美好、富贵的生活。
  • 风花:指风景和花朵,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或生活情趣。
  • :指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河流。
  • 豺虎:豺狼与老虎,象征着凶恶的敌人或困境。
  • :象征美好、珍贵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君亮,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义和气节著称,在元朝入侵南宋后,积极组织抗战,最后被俘而殉国。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至高沙》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际,文天祥身处乱世,目睹国家的沦陷与民众的苦难,诗中流露出他对故国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至高沙》通过江南的美景与豺虎的凶狠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开篇提到江南的金台,体现了对繁华生活的追求;而接下来“何事风花堕向淮”,则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流失与破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痛惜。最后一句“若使两遭豺虎手,而今玉也有谁埋”,则更是将痛苦的经历与美好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无力与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对国家与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江南自好筑金台”: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建设华丽的台阁,象征着繁荣与美好。
    2. “何事风花堕向淮”:感叹风花雪月等美好事物为何会随风而逝,流失到河流中,暗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3. “若使两遭豺虎手”:假设曾经遭遇两次恶劣的环境,比喻困境与磨难。
    4. “而今玉也有谁埋”:美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如今又有谁能够去掩埋这一切,表现了对现状的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1. 对比:通过江南的繁华与豺虎的凶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
    2. 象征:金台象征繁荣与美好,豺虎象征敌人和困境,玉则象征珍贵的理想与希望。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美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国家、对家园的深切忧虑与对命运的感叹,体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者的情怀。

意象分析:

  • 金台:象征繁荣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 风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流逝与消逝。
  • 豺虎:象征外敌的侵略与内心的恐惧。
  • :象征珍贵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南”象征什么? A. 战争 B. 繁荣 C. 贫穷 D. 寂静
    答案:B. 繁荣

  2. “风花”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友谊 B. 美好事物 C. 自然景色 D. 生活困扰
    答案:B. 美好事物

  3. 豺虎象征着什么? A. 朋友 B. 敌人 C. 自然灾害 D. 财富
    答案:B. 敌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至高沙》与辛弃疾的《青玉案》都表达了在乱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但辛弃疾更多是通过豪放的情感展现对国家的豪迈,而文天祥则更显得沉痛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全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 杂兴 次韵徐衡仲饷淮白鱼 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 暂归桂隐杂书四首 其一 灵芝寺避暑因携茶具汎湖共成十绝 其十 次韵吕浩然四首 其四 岁旦立春 其四 同魏茂先潘茂洪泛湖终日 五林方沈氏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胆道 大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直脚 输机 士字旁的字 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文彦 痛彻骨髓 天道无私 长字旁的字 逃之夭夭 妙策如神 車字旁的字 洋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