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2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26:30
《潼关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首诗描述了士兵们匆忙地在潼关修筑城墙的情形。大城虽然坚固,却不如小城高耸。诗人向潼关的官员询问修城是否可以防御外敌,希望对方能指引他前往山的边缘。山峰连绵如同战阵,飞鸟也无法飞越。外敌来袭只需自守,何必再担忧西都(长安)呢?看那地方狭窄,仅容一辆车通过。要想战斗,难度重重,古往今来只需一人奋勇杀敌。哀伤的桃林战役,死伤无数,化为鱼肉。请告诉防守关口的将领,务必不要像哥舒翰那样轻率行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战乱与民生困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潼关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因战乱流离失所,心系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困苦。潼关是重要的军事关隘,诗中描绘的士兵们在紧张修筑防线,反映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思考。
《潼关吏》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和民生的诗人的风范。诗中通过对潼关士卒匆忙修城的描写,反映出战乱时期的紧迫感与不安。诗人在询问潼关的官吏时,表现出对防御外敌的忧虑,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的结构严谨,前半部分描绘了修城的场景,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战争的思考。尤其是“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一句,直指战乱带来的惨痛代价,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与哀伤。全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感,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还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乱带来的悲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