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3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6:30:34
淅米向矛头。此局谁收。一壶依约系中流。待挽狂澜惊望若,身世虚沤。丛桂为谁留。风雨高楼。清宵还喜碧云稠。灯火几家人杂遝,知是中秋。
细雨如米,飘向矛头的方向。这一局面谁来收拾呢?一壶酒恰好系在水中流动。等待着能挽回这狂澜,惊望着自己的身世宛如虚空的泡沫。丛生的桂花,为谁而留呢?在风雨中的高楼上,清朗的夜晚仍然喜爱那稠密的碧云。灯火闪烁的几家人家杂乱交错,知道今天是中秋佳节。
作者介绍:叶恭绰(1747年-1816年),字子材,号青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热爱,且对人生哲理有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对中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浪淘沙·翌日用韵再赋》是一首描绘中秋佳节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这特殊时刻的内心世界。开头以“淅米向矛头”引入,细雨带来一种轻柔又略显忧愁的氛围,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接着,诗人用“一壶依约系中流”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漂泊,表达了对人生波折的感慨。
“待挽狂澜惊望若,身世虚沤”一句,诗人进一步反映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迷茫,泡沫般的身世感到虚幻而不真实,阐述了人生的脆弱与不确定性。随后,诗人转向自然,以“丛桂为谁留”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思考,表现出对爱情与友情的渴望。
全诗最后以“灯火几家人杂遝,知是中秋”作结,描绘了中秋夜的温馨与热闹,暗示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整首诗借助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家庭团圆的美好祝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团圆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与人事的结合,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淅米”是指什么?
A. 大雨
B. 细雨
C. 雪
“身世虚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自信
B. 无奈与迷茫
C. 快乐
“灯火几家人杂遝”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冬天的夜晚
B. 中秋的团圆
C. 春天的花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叶恭绰的诗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在同样的中秋主题下,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