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8:5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8:53:52
为乡人赋心田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方寸良畴人共有,
能耕能敛几人知。
坦平非有山河蜀,
存养何殊雨露滋。
盍剖藩篱忘彼我,
却明畦畛别公私。
尽多阴隙日小换马於中种,
播获当为百世菑。
这块寸土的良田是大家共同拥有的,
能耕作、能收获的又有几个人了解呢?
这片平坦的土地并不是山河蜀地,
它的滋养与雨露又有什么不同呢?
何不打破藩篱,抛弃彼此的界限,
而让我们明晰田地的界限,公私分明。
只要在阴暗的角落里换马种植,
播种的收获应当惠及百世。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重视文人和士族地位的时代。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农田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诗人通过描绘农田的共同拥有,表达了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反思与对团结合作的期盼。
《为乡人赋心田》是一首反映乡村生活与社会关系的诗作。诗人以“方寸良畴”开篇,强调土地的重要性,暗示土地是人们共同的财富,应该被珍惜与合理利用。接着,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片人人可耕的良田中,真正能够理解与利用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不仅反映了对土地的珍视,也隐含着对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诗中的“坦平非有山河蜀”一句,意在说这片土地的价值并不逊色于名山大川,生存所需的雨露滋养其实是平等的。由此,诗人引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提出“盍剖藩篱忘彼我”的观点,倡导打破个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共同的利益。这种思想在当下的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最后,诗人以“播获当为百世菑”总结,强调应将收获惠及后代,以体现对土地和社会的责任感。整首诗通过对土地的描绘,传达了对人际关系、社会公平,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方寸良畴”、“能耕能敛”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此外,通过将土地与山河进行比较,诗人突出土地的价值与重要性。
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于提倡共同体意识,强调土地的共享与责任感,倡导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选择题:诗中提到“方寸良畴”指的是什么?
A. 小块土地
B. 大山大川
C. 人民的心灵
D. 个人财富
填空题:诗人倡导打破__,追求共同的利益。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播获当为百世菑”是指应将个人的收获留给后代。
A. 正确
B. 错误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春望》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与卫宗武的《为乡人赋心田》相比,三者都关注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卫宗武更强调集体与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