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

时间: 2025-04-30 15:20:25

诗句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0:25

原文展示:

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
作者:慧超 〔唐代〕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渴求。作者不担心获得菩提的道路遥远,更不在意鹿苑(释迦牟尼成道之地)是否遥远。他所愁苦的是前行的路途艰险,心中所想却如同风中漂浮,难以把握。即使八座佛塔难以真切相见,自己也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与烧灼。然而,今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心满意足。

注释:

  • 菩提:指觉悟、智慧,信仰的最高境界。
  • 鹿苑:指鹿野苑,释迦牟尼成道后讲法的地方。
  • 祇愁:只忧虑,特指心中的担忧。
  • 悬路险:形容修行之路艰难险阻。
  • 八塔:指佛教的八个重要圣地或佛塔,象征着修行的目标。
  • 经劫烧:经历了无数劫难和考验。
  • 愿满:愿望实现,心灵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慧超,唐代僧人,信奉佛教,以其深邃的佛理和精炼的诗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慧超对修行道路的思索之际,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佛教的重视以及诗人对内心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摩诃罗国娑般檀寺述志》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追求与现实艰辛的诗作。诗的开头以“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两句,直接表达了对觉悟与理想的追求,但随即转入对修行道路的困惑与不安。作者以“祇愁悬路险”来说明修行路途的艰难,给人一种急切的心情,仿佛在诉说着修行者心中的焦虑和无奈。

接下来的“八塔难诚见”则是对理想目标的渴望与无奈,尽管心中有着强烈的信仰与追求,但现实的艰难让人感到无比沉重。最后一句“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则带来一种希望的光亮,表明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终于得以一见心中所愿,不禁让人感到一种释然和满足。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有力,情感深邃而真实,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虑菩提远,焉将鹿苑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祇愁悬路险,非意业风飘”:表现出修行路途的艰辛与不易。
    • “八塔难诚见,参著经劫烧”:象征着对佛教圣地的渴望以及历经磨难的心路历程。
    • “何其人愿满,目睹在今朝”:最终实现愿望,内心感到满足。
  •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菩提”与“悬路”的对比,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修行艰难的描绘,表达了追求精神境界的执着与渴望,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信仰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菩提:象征着智慧与觉悟。
  • 鹿苑:代表着理想的实现与佛教的真谛。
  • 八塔: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与精神寄托。
  • 悬路:暗喻修行的艰难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菩提”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觉悟、智慧
    • C. 佛教的宗教仪式
  2. 诗人对修行道路的态度是:

    • A. 轻松愉快
    • B. 担忧艰难
    • C. 毫不在意
  3. “何其人愿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满足
    • C.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下的思考与情感,但更侧重于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无奈。慧超的诗则专注于个人的修行与内心的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代诗人慧超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唐诗的交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客金陵 金陵怀古 江行即事 寄叠山谢年丈 寄叠山谢年丈 唤渡 和赵元鼎钱塘怀古韵 和姜居仁感时韵 过道州谒周濂溪故居 感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东邻西舍 香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见话 灵栖 瓮天之见 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扬清抑浊 儿字旁的字 谯居 出山 飙举电至 雨字头的字 省刑薄敛 参武错纵 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