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1:0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1:09:44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避愁聊复上层楼,上到层楼转更愁。
杳杳青烟榆夹塞,鳞鳞翠浪麦平畴。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
立尽栏干夜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
为了躲避烦恼,我再次登上了高楼,然而上了高楼却更加愁苦。
远处青烟缭绕,榆树夹道而生,涌动的翠绿波浪铺满了麦田。
山脉连绵起伏,直通楚地,足有三千里,地理上隔断了中原,四百个州。
我站在栏杆边,夜幕低垂,心中领悟着这份孤独,
远处的波涛翻涌,沙鸥在空中起伏。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景山,号月华,北宋诗人,著有《李曾伯集》。其诗风简洁清新,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李曾伯登楼之际,可能是为了抒发对故国的思念与个人的愁苦,结合了自然景象与自身情感的交融。
本诗通过描绘高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起初,诗人希望通过登高望远来逃避内心的烦恼,然而事实却是“上到层楼转更愁”,这一句展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落的心理变化。接下来的描写中,远方的青烟和麦田的波浪,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但在诗人眼中却是无尽的孤寂和愁绪。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此句用地理上的遥远来比喻心灵的隔阂,暗示诗人心中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诗人通过山水的辽阔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也突显了个体的渺小。最后一联“立尽栏干夜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在夜色中,诗人静静地思索,沧海波涛与孤飞的沙鸥,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这种情感的升华,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辽阔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的“层楼”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逃避烦恼的希望
C. 孤独的象征
D. 远方的景象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A. 描绘自然景象
B. 直接叙述
C. 对比与比喻
D. 以上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