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时间: 2025-07-27 16:47:52

诗句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6:47:52

原文展示: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白话文翻译:

尽管函谷关是个险要之地,黄河的水流已经恢复了清澈。
圣明的君主之心没有什么能够隔绝,因此只是在这里修建了关城。

注释:

  • 函谷关: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地势险要。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国家的命脉。
  • 圣心:指圣明的君主之心,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和治理的智慧。
  • 关城:指设置在函谷关的城池,象征着防守和屏障。

典故解析:

函谷关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关隘,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中提到的“黄河复清”,表达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居的美好愿景。圣心无所隔,反映出统治者的明智与仁爱,强调了和谐治理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号君房,唐代著名政治家与诗人,官至宰相。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心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之时。诗人通过描写函谷关的险要和黄河的清澈,表达对国家治理的赞美和对人民安宁生活的祝愿。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是一首富有政治寓意的诗。诗人张九龄通过对函谷关和黄河的描绘,展现了国家的安全和君主的智慧。开头“函谷虽云险”一句,直抒关隘的险峻,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地理条件艰难,但黄河的“复清”象征着政局的稳定与安宁,显示出国家的强大。接下来的“圣心无所隔”则引出了对统治者的高度赞扬,强调了明主的仁德与治国理政的能力。最后一句“空此置关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希望的结合,关城的设置虽是为了防御,但在圣明的治理之下,似乎是多余的。全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治的和谐,以及诗人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函谷虽云险:函谷关虽然是个险峻的地方。
  2. 黄河已复清:但是黄河的水流已经恢复了清澈,象征国家安定。
  3. 圣心无所隔:圣明的君主的心思没有什么可以阻隔。
  4. 空此置关城:因此在这里才空设了关城,显得有些多余。

修辞手法:

  • 对比:险要的函谷关与清澈的黄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国家的兴盛。
  • 象征:黄河的清澈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 排比:四句结构简洁,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平安定的向往,以及对明主治国理政的赞美,反映了张九龄对社会安宁的关切。

意象分析:

  • 函谷关:象征着防守与安全。
  • 黄河:象征国家的命脉与民生安定。
  • 关城:象征着对外的防线与内心的平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函谷关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

    • A. 商业贸易
    • B. 军事防守
    • C. 文化交流
    • D. 交通枢纽
  2. 诗中提到黄河复清,寓意是什么?

    • A. 国家动荡
    • B. 人民安居
    • C. 战争将起
    • D. 自然灾害
  3. 诗中的“圣心”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普通百姓
    • C. 明主
    • D. 历史人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其对天际的描绘与张九龄对函谷关的描写形成对比,前者更多地表现出雄壮的气势,而后者则注重政治与社会的安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刘太尉挽歌辞二首 其一 梦至成都怅然有作 水亭偶题 自述 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仲夏小旱方致祷忽大雨连日江水为涨喜而有作 闲趣 贫病 园中杂咏 城南寻梅得绝句四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斧凿痕迹 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个巴掌拍不响 所向披靡 陵虚 玄月 埋轮破柱 弃文存质 计日程功 弹丸之地 风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竖心旁的字 包含盼的成语 单人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包含犀的词语有哪些 沉鱼落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