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51:49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作者: 张九龄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这首诗表达了在月夜听到大雁的鸣叫时,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栖息的雁并非没有归属的意愿,它们飞得越来越远。长途跋涉尚未完成,夜半时分却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月光下思念如笛声般悠扬,风中传来的流水之音仿佛是琴声。空灵的声音在夜空中应和,内心的感受格外深重。雁群在南浦归来,偏偏有几只在北林中呼叫。它们在空中飞舞,不知归路,让我更加怜惜你们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惭愧,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为人正直,官至宰相,诗风清新、典雅,常以自然景物来反映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在任职期间,面临政治压力和个人心境的抉择,夜晚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表达了他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是一首充满情感深邃的诗作,通过描写月夜大雁的鸣叫,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诗中运用细腻的意象,如“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寄托。
首句“栖宿岂无意”引入主题,质疑雁群的远飞是否有归宿的期盼,接着“飞飞更远寻”则是对雁群自由飞翔的描述,显示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间部分通过“月思”和“风号”进一步深化思念的情感,月光下的笛声与流水的琴声,仿佛是诗人内心孤寂的投射。
最后两句“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则将思念推向高潮,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以及对雁群归路的不安。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借助月夜听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属的渴望,反映出唐代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栖宿岂无意”主要表达了什么?
“月思关山笛”中的“月”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怜尔越乡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张九龄更关注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王维则更侧重于兄弟情谊与离别的感伤。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