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9:35
和野渡雪消二律 其二
卫宗武 〔宋代〕
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
应怪玉峰还翳荟,更怜银屋变茅茨。
结成冰笋方连夜,散作檐花特顷时。
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
闲暇可亲又何妨,雪霁之后为何不再赋诗?
岂不是怪玉峰依然被云雾遮蔽,更怜那银色的屋顶已变为茅草?
冰笋在夜里结成,而檐下的冰花却在瞬间散落。
万物要明白就该知道,要回归本源,冰终究是要化为水的,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玉峰”“银屋”“茅茨”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优美的诗词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多富有哲理,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此诗作于雪后,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借此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对世事的淡然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以雪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开篇“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诗人以轻松的口吻表达出闲暇时光的珍贵,强调在美丽的雪后,赋诗是一种愉悦的选择。接着提到“玉峰还翳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感,虽然雪霁,但山峰依旧被云雾遮蔽,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景的细腻观察。随后提到屋顶的变化,从“银屋”到“茅茨”,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事物变化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冰笋的形成与檐花的散落,进一步探讨了事物的本质。诗人用“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表达出一种哲理思考,物质世界万象变化,但事物的本质始终不变,冰融化为水,这是自然法则。在这种哲理的思考中,诗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强调回归本源的重要性。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蕴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围绕自然景象的变化,探讨了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表达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强调了回归本源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银屋”指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怎样的态度?
“冰仍归水更何疑”这句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