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晏子不死君难》

时间: 2025-05-07 06:54:41

诗句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

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死乎?

”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

”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

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

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

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4:41

晏子不死君难

原文展示

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白话文翻译

崔武子见到棠姜,觉得她美丽,于是娶了她,庄公对此表示通融。然而,崔子却杀了她。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有人问他:“你死了吗?”他回答:“只有我的君主死了吗?我会死吗?”又问:“你要走吗?”他说:“这是我的罪吗?”接着问:“你要逃亡吗?”他说:“君主死了,我怎么回去?”他接着说:“君主和百姓,岂能以压迫百姓为主?国家是君主的根本。君臣关系,难道只是为了口头上的实权?国家是养活的根本。因此,君主为国家而死,便在于国家;若为个人而死,或为个人而逃亡,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再者,有君主却被杀,我又如何得活命?又如何能逃亡?我又要去哪里?当他推开门走进时,伏在尸体上痛哭。然后,他三次跳起,外人都说崔子必定会杀他。崔子说:“这是民众的期望,舍弃他就能得民心。”

注释

  • 棠姜:古代美丽女性的代称,文中指崔武子所娶的女子。
  • 社稷:指国家,尤其是指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 臣君:指君臣关系,强调君主与臣子的责任。
  • 崔子:指崔武子杀死棠姜后,面临的伦理和权力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丘明,先秦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权力、忠诚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成于春秋时期,正值诸侯割席分权的动荡时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以及人们对忠诚与正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晏子不死君难》是一首反映忠诚与责任的诗歌,蕴含着深厚的伦理哲学。诗中通过晏子的对话,展现了他对君主的忠诚以及对国家的负责。晏子面对崔子弑君的行为,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无奈,强调君主与百姓关系的重要性。诗中反复提到的“社稷”,不仅是对国家的尊重,更是对君主责任的拷问,彰显出诗人对道德与权力的深刻思考。

晏子的疑惑与悲痛,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整个社会伦理的反思。诗中“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用强烈的意象表现了晏子对君主陨落的痛苦与无奈,生动体现出古代文人对国家与道义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崔武子见到棠姜,觉得她美丽,表现出个人欲望的追求。
  • 崔子弑之:崔子杀了棠姜,突显权力的残酷。
  • 吾死也:晏子的反问,表明他对忠诚的坚持。
  • 君死,安归:表现出对君主死亡后的无助与迷茫。

修辞手法

  • 对比:晏子与崔子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忠诚与背叛的冲突。
  • 反问:通过反问加强情感的表达,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忠诚”与“责任”展开,探讨了君臣关系与国家存亡的深刻意义,表达了对背叛的强烈反感和对忠诚的无私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稷:象征国家的根本,代表着人民与国家的命运。
  • 棠姜:美丽之象,代表着个人欲望与权力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崔武子为何取棠姜?

    • A. 因为她美丽
    • B. 因为她聪明
    • C. 因为她富有
  2. 晏子对崔子弑君的行为持何态度?

    • A. 赞成
    • B. 无所谓
    • C. 反对
  3. 诗中“社稷”象征什么?

    • A. 个人利益
    • B. 国家与人民
    • C. 权力的象征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秋左传》:同样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与伦理问题。
  • 《论语》:孔子对君臣关系的探讨,涉及忠诚与责任。

诗词对比

  • 与《岳阳楼记》对比:都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后者则更强调历史的长河与责任。

参考资料

  • 《左传》:详细介绍左丘明及其时代背景。
  • 《春秋大一统》:分析古代诗词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塞上曲 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二首 其八 南冠行 鹧鸪天 太常引·官街杨柳絮飞忙 梨花海棠二首 其二 京都元夕 题省掾刘德润家骖鸾图并为同舍郎刘长卿记异刘在方城先有碧箫之遇如芙蓉城事云 游承天悬泉 三仙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年谷不登 覆校 曰字旁的字 矜己任智 诏书 赤苏 抔土未干 恖栗 包含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瓮的成语 同字框的字 麻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来之不易 包含咯的词语有哪些 际遇风云 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闳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