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4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40:02
竹西亭歌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望娟娟兮云之篁,
结氤氲兮成堂。
百草棼而易蘦兮,
孰与玩遗芳?
美人之好饰兮,
辟氛台而清凉。
岂大原之无所兮,
若稽首乎西皇。
虚中以象迹兮,
体员以用方。
又乌知吾之所兮,
为西为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仰望那如云般的竹林,竹林中弥漫着轻柔的雾气,宛如一座华美的殿堂。百草繁茂,芳香四溢,谁能比得上这自然的幽美?美人装扮得体,坐在清凉的亭台上,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难道大地之上没有任何事物吗?若是这样,不如向西方的帝王致敬。虚空中留下了一些痕迹,体现出一种方正的形态。又有谁能知道我心向何方,是向西还是向东呢?
“西皇”在古代常指西方的帝王,代表一种崇高的权威和理想。而“氤氲”则常用来形容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杨维桢,元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思考。
《竹西亭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索。
《竹西亭歌》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的诗作。诗中描绘了竹林的婉约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竹林的美景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以“娟娟兮云之篁”引入,给人一种轻柔而优美的意象,仿佛置身于一片氤氲的竹林之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切。接着,诗人通过“百草棼而易蘦兮”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丰盈与多彩,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人文,诗人提到“美人之好饰”,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美的享受,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追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对竹林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中“望娟娟兮云之篁”中“娟娟”的意思是:
A. 轻柔优美
B. 细小
C. 浮云
“岂大原之无所兮”中“无所”指的是:
A. 没有东西
B. 没有方向
C. 没有美景
诗中提到的“美人”主要代表:
A. 自然的美
B. 人对美的向往
C. 生活的烦恼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杨维桢的生平及其诗歌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