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5: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5:59:56
野亭
作者:杨维桢
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
魏先得野趣,野有野堂居。
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
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
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
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
朝悬奉铁券,莫死已属镂。
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诗中提到孟郊和魏先都是在乡野中找到乐趣,描述了他们的田园住所和生活方式。云间的沈东氏是个穿着草衣的农夫,东边的田地可以耕种,西边的水域可以捕鱼。这里的生活没有官吏来索取租税,家中则有种树的书籍,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野亭开满了草树,朋友们聚集在这里。试问那些朝市的官邸,频繁的客栈是否能比得上这种安逸的生活。清晨悬挂着的铁券,意味着对权力的臣服,但又有谁能真正逃脱其掌控呢?最终,作者感叹道,田园生活虽然简单,但却比庙堂的生活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诗人、书法家,号孤雁,晚号天池山人,浙江温州人。他以诗歌和书法闻名,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理想和对社会的看法。
《野亭》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和批判,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野亭》是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鄙视。开篇提到孟郊和魏先,二者都以“野趣”为乐,揭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沈东氏的草衣野夫形象,强调了自然生活的简单和真实。田园风光中,不仅有可耕种的田地,还有可以捕鱼的水域,展现了富饶的生活环境。
而后,诗人进一步强调无官吏来索取的安宁生活,暗示了对繁杂官场的反感。诗中“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一句,更是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田园聚会场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最后的反问句,诗人对比了野亭与庙堂,发出了对官场虚伪的质疑,提出了“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的思考,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坚定信仰与向往。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反映出对官场生活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比,揭示自然生活的真实与简单,质疑社会中权力与财富的价值,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塑造了诗中的田园理想,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孟郊
B. 魏先
C. 沈东氏
D. 杨维桢
填空题:诗中提到“门无索租吏”,意味着__。
判断题:全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赞美。(对/错)
《归园田居》与《野亭》:两首诗均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归园田居》更强调个人的归隐与自得,而《野亭》则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批判和思考。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抵触,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