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山中谒皇甫曾》

时间: 2025-04-26 05:30:03

诗句

寻源路已尽,笑入白云间。

不解乘轺客,那知有此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0:03

原文展示

寻源路已尽,笑入白云间。不解乘轺客,那知有此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寻找源头的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笑着走进了白云之中。那些乘坐轺车的人,不知道在这座山中有这样的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寻源:寻找水源或事物的源头。
  • 路已尽:道路已经走到尽头。
  • 笑入:带着微笑进入。
  • 轺客:指乘坐轺车的客人,轺车是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
  • 不解:不知道,不能理解。
  • 有此山:有这样的山。

典故解析

“轺客”一词常见于古代文人描绘生活的诗篇中,表达了对乘坐奢华交通工具的人的一种讽刺,强调了与自然景色的疏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放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与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寻访的过程中,诗人可能是在山中游历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慨。

诗歌鉴赏

《山中谒皇甫曾》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首句“寻源路已尽”给人一种探索的感觉,仿佛在追寻某种理想或境界,而“笑入白云间”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仿佛在这个与世俗隔绝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诗中提到的“轺客”,则是对那些忙于世俗的人们的调侃,暗示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失去了对自然的感知与欣赏。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叹,也隐含了对世俗生活的批判,突显了人们在繁华与自然之间的选择。诗人通过对比,发出了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超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寻源路已尽:诗人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寻找源头的旅程中,已经走到了尽头,寓意探索的结束。
  2. 笑入白云间:在此处,诗人心境轻松,带着微笑走入了白云之中,暗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感。
  3. 不解乘轺客:这里的“轺客”指代那些安于享乐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诗人所经历的这种山中之美。
  4. 那知有此山:结尾一句,强调了世俗人对自然美好景致的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轺客”与诗人的对比,强调了不同生活态度的差异。
  • 比喻:将白云比作一个美丽的境地,展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 拟人:将“笑”赋予了诗人,使其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寻源的过程与白云的美景,表达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轻盈与宁静,代表诗人心灵的归宿。
  • :象征自然的伟岸与恒久,呈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寻源路已尽”的意思是? A. 寻找水源的过程很艰辛
    B. 寻找的路已经走到尽头
    C. 寻找的路很漫长

  2. “轺客”指的是? A. 乘坐轺车的客人
    B. 徒步旅行的人
    C. 不懂自然的人

  3.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着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自由与宁静
    C. 追求物质享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展现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送客至城西,望图山,因寄浙西府中 和王明府见寄 又赋早春书事 送文懿大师净公西游 太傅相公深感庭梅再成绝唱曲垂借示倍认知怜…攀和 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伏惟垂览 送萧尚书致仕归庐陵 陈侍郎宅观花烛 又绝句寄题毗陵驿 送冯侍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巫鼓 包含弘的成语 頁字旁的字 饔子 赃污狼藉 知二五而不知十 潜踪蹑迹 沟满濠平 文才武略 昼夜不舍 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韋字旁的字 定化 音字旁的字 白字旁的字 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家常里短 草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