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1:13
过楚用作
作者: 曹勋 〔宋代〕
昔见山阳盛,气象吞淮壖。
士子世忠孝,民物安园田。
再到已屯兵,鼙鼓喧中天。
户口莽凋弊,庐里储橐鞬。
济师有虎臣,隔岸威腥膻。
翠华江梅上,玉阙风尘边。
未至重慨叹,荒城委苍烟。
貔貅过江南,狐兔游城颠。
余民如惊鹿,菜色惨不鲜。
呼之莫肯留,犹意虏所专。
三过乃三变,感时良泫然。
二赵忠益高,仲车魂尚贤。
欲吊寂无所,淮月空娟娟。
我曾见山阳繁盛的景象,气势逼人,淮河的水波荡漾。士人们都在世代传承忠孝,百姓们安居乐业,田园丰收。然而再次来到这里时,已是军队驻扎,战鼓声震天。百姓家中人口稀少,田地荒凉,家里储存的粮食也不足。为了保卫国家,派出的人马中有猛将,却只能隔着河流,闻到战斗的血腥气。翠华山上的梅花依旧盛开,王宫的尘埃依旧弥漫。未到达那里,已感慨万千,荒废的城市只剩苍烟。貔貅过江南,狐狸与兔子在城头嬉戏。余下的民众如同惊恐的鹿,菜色也显得惨淡不鲜。呼唤他们却无人愿意停留,仿佛心中仍惧怕敌人。三次经过此地,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二赵的忠诚和高尚,仲车的英才仍在。想要哀悼却无处可去,淮河的月光依旧清冷明亮。
作者介绍:曹勋,字德懋,号云林,宋代诗人,擅长描写战争与民生困苦,作品常含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战乱频繁的年代,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沦丧、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怀。
《过楚用作》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山阳的繁盛与战乱后的凋敝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开篇的“昔见山阳盛”,引入了曾经的美好景象,随后“再到已屯兵”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战鼓声中不再是繁荣而是苦难。诗中通过“余民如惊鹿,菜色惨不鲜”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百姓的困境与无奈,感情深沉而真挚。结尾处的“淮月空娟娟”则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孤独与哀伤,使整首诗在感情上达到了高潮。诗人在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忠臣良将的怀念,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战乱的痛苦与对忠孝的追怀,并以此反思历史,寄托对民生的关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过楚用作》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均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但曹勋更多表现对忠臣的怀念,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