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3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0:10
江山到处堪图画,风月无边自古今。
但要清明如外境,便分动静即吾心。
坡仙取用原无尽,康节登临岂浪吟。
天理流行须体识,莫将嘲弄费光阴。
这首诗描绘了广袤的山河美景,风月无边自古以来都让人陶醉。若想要心境如同外在的景象那般清明,就需要分辨内心的动静。苏轼的诗句取之不尽,王安石的登高吟咏又岂是随意而为。天理的运行需要我们去体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嘲弄之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经孙,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关注人心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中常蕴含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竞相吟咏风月之时,徐经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旨在启发读者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这首诗将自然的美与人心的清明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哲学思想。诗中提到的“江山到处堪图画,风月无边自古今”,通过对江山风月的描绘,传达出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提醒我们要想达到内心的清明,必须学会分辨内心的动静,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自我心灵的探索。
后面的两句提到“坡仙取用原无尽,康节登临岂浪吟”,表达了对前人诗歌的敬仰与对文人精神的传承,强调了文人应当在自然中找到灵感,而非随意吟咏。最后,通过“天理流行须体识,莫将嘲弄费光阴”,诗人告诫我们要把握时间,去理解宇宙的法则,而不是沉迷于无意义的嘲讽与玩笑。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对仗与排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高远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自然美与内心清明的关系,提倡文人应当以自然为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对宇宙法则的理解。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观,还蕴含了哲理思考,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坡仙”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d) 王安石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展开?
a) 对历史的追忆
b) 自然与内心的关系
c) 战争的悲壮
d) 友情的珍贵
诗中“天理流行须体识”意指什么?
a) 要懂得自然规律
b) 要追求名利
c) 要随意生活
d) 要嘲讽他人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徐经孙与苏轼的作品,徐经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而苏轼则常以豪放的笔触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