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2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21:57
去国
作者: 徐经孙 〔宋代〕
崎岖山路记曾游,
谁识为臣去国愁。
柏府官中羞豸角,
桐江台上愧羊裘。
重违君命留行者,
既竭吾才归去休。
霜露感人千里思,
松楸未扫已三秋。
这首诗回忆了我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谁能理解我作为臣子离开故国的愁苦?在柏府的官场中,我因自己的微薄才能而感到羞愧;在桐江的台上,我因无法攀比的羊裘而感到惭愧。虽然我违背了君主的命令滞留在外,但我已尽了自己的一切才智,现在只想回去休息。霜露让我感受到千里之外的思念,松树和楸树未曾扫除,已是三秋时节。
作者介绍:徐经孙,字子华,号松隐,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吴兴,后移居到淮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其离开故国之际,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身为臣子的无奈与愁苦。此时正值南宋建立之际,国家动荡,诗人感受到国家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忧愁。
《去国》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首句“崎岖山路记曾游”不仅描绘了诗人曾经走过的艰难旅程,也暗示了他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接下来,诗人以“谁识为臣去国愁”展开情感的抒发,尖锐地指出作为臣子的他,内心的忧愁无人能懂,这种孤独感贯穿全诗。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自我贬低。柏府与桐江台象征着官场与高位,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并不是荣耀,而是羞愧和无奈。接下来的“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则表达了他对君命的违背,以及竭尽全力后想要归去的愿望,体现出他对责任和义务的深思。
最后的“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诗人通过霜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已到千里之外的境地,松楸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和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作为臣子的无奈与责任感,透过自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什么情感?
“重违君命”中的“重”字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柏府”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