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8:54
《挽袁侍郎二首》
华发始遭逢,其如道不同。
可曾留孟叟,俄已罢申公。
谏草多传出,经疑尽解通。
岂无南董氏,奋笔纪孤忠。
这首诗表达了对袁侍郎的悼念。华发初现时,遭遇了道不同的人事;是否曾留住孟尝君,转眼已罢免了申公。谏言的草稿很多流传,但经过质疑后都已解读通畅。难道没有南方的董氏吗?他奋笔疾书来记载孤独的忠诚。
《挽袁侍郎二首》不仅是对袁侍郎的悼念,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华发始遭逢”引入了对时间的感慨,华发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已逝人才的惋惜。而“道不同”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理想信念的差异,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接着,诗人提到“可曾留孟叟,俄已罢申公”,这句话不仅追忆历史名士的卓越成就,也感慨当今人才的流失与被冷落。孟尝君和申公作为历史人物的对照,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接下来的“谏草多传出,经疑尽解通”,则表现出作者对谏言被忽视的无奈,反映出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以“岂无南董氏,奋笔纪孤忠”收尾,强调了即使在逆境中,仍有忠诚之士愿意为真理和正义发声,呼唤人们的良知。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袁侍郎的敬仰,也有对社会的不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已故袁侍郎的怀念,反映了对人才被埋没及政治环境的不满,表现出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华发”指的是什么?
“道不同”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南董氏”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挽袁侍郎二首》和杜甫的《春望》,可以看到两者都在面对政治动荡和社会现实时,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忠诚的赞美。刘克庄更着重于个人的忠诚与理想,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与民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