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1:41
作者: 周权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湖海平生,恰都把中秋负了。那更是天悭乐事,阴多情少。离合悲欢俱有数,何须感慨添怀抱。喜今宵对影亦成三,情逾好。天一碧,云如扫。白银阙,谁能到。想蟾枝不疑,寒光皎皎。圆少缺多如有恨,素娥孤冷应须老。付狂夫一笑且徘徊,尊中酒。
人生如湖海,恰恰把中秋的美好辜负了。更何况这是天意所致的乐事,阴云多而情感少。离合悲欢都是有定数的,何必再感慨增加心中的忧愁。今夜对着月影已经成了三人,情意更加深厚。天空湛蓝,云彩如同扫过一般。白银的宫阙,有谁能够到达呢?想象那蟾蜍的枝头毫无疑虑,寒光皎洁。圆缺之间就像有怨恨一样,素娥孤冷应该会变得苍老。送给狂暴之人一笑,且在酒中徘徊。
周权,元代诗人,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元代的变革。他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创作风格受南宋词影响显著。
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和对人生苦乐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月亮和对影的意象,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
《满江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中秋的美景与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离合的深刻思考。开篇便用“湖海平生”引入,表明人生的广阔与多变,阐释了中秋节的意义,然而他却感叹“恰都把中秋负了”,显示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错失感。接下来,诗人以“阴多情少”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尽管节日的团圆与欢乐,但个人的情感却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借今宵对影成三的意象,展现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情感在此时愈加浓烈。诗中描绘的“白银阙”,则是对月亮的美丽景象的赞美,而“谁能到”则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在“圆少缺多如有恨”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圆满与不足。
最后,诗末以“付狂夫一笑且徘徊,尊中酒”收尾,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似乎在于纵情于当下,寻找片刻的欢愉,尽管内心仍有不满与惆怅。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同时,深刻而细腻的情感交织,令人深思。
湖海平生,恰都把中秋负了。
表达了人生的广阔和经历的丰富,感慨中秋的美好时光被辜负。
那更是天悭乐事,阴多情少。
自然的阻碍使得人们的欢愉减少,天意仿佛在捉弄人。
离合悲欢俱有数,何须感慨添怀抱。
人生的离合悲欢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必过多感伤。
喜今宵对影亦成三,情逾好。
今夜的月影让人感到三人共赏的喜悦,情感更加浓厚。
天一碧,云如扫。
描绘了晴朗的天空和轻盈的云彩,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白银阙,谁能到。
感叹月亮的美丽,但人无法真正触及。
想蟾枝不疑,寒光皎皎。
想象月亮上蟾蜍的枝头,清冷的光辉照耀着。
圆少缺多如有恨,素娥孤冷应须老。
月亮的圆缺像是有怨恨一般,嫦娥的孤独将使她变老。
付狂夫一笑且徘徊,尊中酒。
以笑对待狂妄之事,举杯在酒中徘徊,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释然。
全诗围绕中秋佳节,探讨了人生的离合与情感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传达了一种既感伤又洒脱的情感基调。
《满江红》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代的是谁?
诗中“今宵对影亦成三”表达了什么情感?
李白《静夜思》与周权《满江红》
两首诗都涉及月亮,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展现了思乡之情,而周权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生的感慨。李白的情感较为直接,周权则更为细腻,反映了不同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