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2:14
满江红 过滹沱
作者: 曹贞吉 〔清代〕
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
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
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
变桑田一派古今愁,难消遣。
千尺堰,秋风卷。
千家哭,秋云暗。
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
梦里常惊龙气冷,眼前复见蛟宫浅。
倚危栏尘土上须眉,王程缓。
这首诗描绘了滹沱河的壮阔景象,叙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困惑的感慨。雁形的红桥横跨河面,桥下的激流像箭一样奔腾而过。回首长安,随着雪融水暖的季节到来,潮水汇聚成河,句注(诗句)随着流逝而远去。桑田变化,古今愁绪交织,令人难以释怀。远处的堰坝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苍凉,千家万户的哀哭声在秋云中弥漫。即使唱歌也只剩下残余的音调,阳光下的侯鸟显得懒散。梦中常常惊醒,感到龙气的寒冷,眼前又见那蛟龙的宫殿变得浅薄。倚靠在危栏之上,尘土飞扬,人生的道路依旧缓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曹贞吉(1630年-1704年),字景升,号惕庵,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曹贞吉中年时期,正值清代社会变迁之际,诗人对人事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愈加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满江红 过滹沱》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作,曹贞吉通过对滹沱河的描绘,映射出自己对人生、时光及历史的思考。诗中“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一句,以生动的画面感引入,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桥下的奔流与桥上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生的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了他对长安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期待。此时的雪融水暖,不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与希望的滋生。
而“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则突显了历史的流逝与诗句的无情。随着潮水的涌动,诗人的思绪也不断流转,难以捉摸,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社会变迁的感慨。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
描述了桥的形态与下方激流的样子,生动且形象。
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
表达了诗人想前往长安的迫切心情,寓意着希望与重生。
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
反映出诗句难以定格,随着潮水流逝,似乎在感慨历史长河的无情。
变桑田一派古今愁,难消遣。
通过桑田的变化,表达了对历史的感伤与个人情感的纠结。
千尺堰,秋风卷。
萦绕在堰坝上的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苍凉。
千家哭,秋云暗。
通过描绘景象,传达一种普遍的悲伤情绪,反映社会状态。
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
这句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即使歌声也已残破不堪。
梦里常惊龙气冷,眼前复见蛟宫浅。
在梦中感受到的龙气寒冷,象征着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
倚危栏尘土上须眉,王程缓。
最后一句以“王程缓”结束,寓意人生路途的漫长与不易。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滹沱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怒涛如箭”中的“箭”指的是什么?
A. 速度
B. 方向
C. 形状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过去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困扰
“千家哭,秋云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无聊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该诗及其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