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25
乱峡坼全天,破石入太古。
崩云泄嵌窦,渗阴漏时雨。
中江束朝昏,外剑割寒暑。
冥冥桤树林,哀哀叫杜宇。
野人置屋高,深居避豺虎。
峡门霾日车,见炊始知午。
巴俗多古风,男女自力苦。
百钱供客餐,肉酒薄尊俎。
中原甚荒饥,物价那可取。
所以蜀地粟,千船下荆楚。
惜哉瘿瘰多,卜居畏水土。
迟迟登前途,怅怅逐徒旅。
这首诗描绘了武曲峡的壮丽景象。险峻的峡谷裂开了天空,破碎的岩石似乎进入了太古时代。崩塌的云层透漏出山间的洞口,阴暗的天气时常带来细雨。中江的水流在朝夕之间被束缚,外面的寒暑如刀般割裂着四季的变换。幽暗的桤树林中,杜鹃悲鸣,令人感到凄凉。山野间的村民高高建屋,深居简出以避开豺狼虎豹。峡门外雾霭弥漫,看到炊烟升起才知已是午时。巴蜀一带多有古老的风俗,男女皆以辛劳为生,生活艰辛。花费百钱才能供养客人,肉酒的款待简朴而不足。中原地区饥荒严重,物价高得不可理喻,因此蜀地的粮食,成千上万的船只驶向荆楚。然而可惜的是,水土中瘿瘰病多,居住在此的人畏惧水土之毒。迟迟踏上前路,心中怅然,追随他人漂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杜宇”,古时常用来象征失去或悲伤,杜鹃的叫声常被用来表达哀怨情感。“蜀地粟,千船下荆楚”则反映了当时经济的交流与物资短缺的问题,呈现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状。
作者介绍
史密,清代诗人,生平较少文献记载,主要以其自然景观和民生困苦为题材,体现了对社会的关心与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反映了诗人对巴蜀地区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对百姓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
《武曲峡》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展现了诗人对巴蜀地区的独特情感。诗的开头以“乱峡坼全天”勾画出险峻的峡谷,结合“破石入太古”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力量与历史的厚重。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野人置屋高,深居避豺虎”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人们在大自然威胁下的脆弱与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对比中原的荒饥与蜀地的困扰,显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诗末的“怅怅逐徒旅”则表现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前路的迷茫,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忧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外剑割寒暑”将自然现象具象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同情与对未来的困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乱峡坼全天”中的“乱峡”指的是:
A. 美丽的山谷
B. 险峻的峡谷
C. 平坦的河流
诗中提到的“杜宇”象征的是:
A. 欢乐的歌声
B. 失去与悲伤
C. 美好的未来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A. 描绘自然景观
B. 叙述个人经历
C. 讲述历史故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但《武曲峡》更侧重于描绘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而《登鹳雀楼》则表达了对辽阔前景的向往与人生的哲思。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