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20:36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版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嬾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岩花,杯盂琢红玉,飞云峰畔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
高处惊我魂,幡思宅平陆。
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
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
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
绝顶横石渠。
仙人有遗躅。
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
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20:36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版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嬾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岩花,杯盂琢红玉,
飞云峰畔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仿佛认潇湘,向岳流屈曲。
高处惊我魂,幡思宅平陆。
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
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
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
绝顶横石渠。仙人有遗躅。
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
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我曾游览过衡山,天未亮就进入了幽谷。想知道我乘的是什么车,便见到横木挂着两根竹子。它的形状像秋千一样,摇摆时并不会倾覆。我登山九千丈,中途有很多佛教的庙宇。一座山高一座山,层层叠叠的山峰上都是秀丽的林木。仰望同来的客人,树梢能隐约看到他们的衣冠。高台和石桥是通往的道路,常常云彩在这里栖息。下面雷雨交加的时候,这里却阳光灿烂。紫盖山多么巍峨,万里景色一目了然。剩下的山峰六七十座,仅如翠绿色的浪潮在矗立。北边有嬾瓒岩,大石头庇护着樵夫和牧人。俯视半岩的花朵,像杯盂雕琢的红玉,飞云峰旁经过,轻轻一捧却无法盈握。祝融峰是最高的,紫盖山的高度无法记录。俯视和仰观,苍苍的山形都伏在眼前。唯有岣嵝峰,向南望去半空中是绿色的。仿佛认得潇湘,仿佛向岳流曲折而去。在高处让我感到震撼,思念家在平地。东边有雷穴,灵异之地小心勿触。云来缭绕着整个世界,云去只有一座峰独立。僧人的窗户可能留有缝隙,云彩进入却无法追逐。绝顶有横石修渠,仙人曾留下足迹。山中多金光草,夜半时如同点燃的蜡烛。灵药难以寻找,叹息着急于回归。
作者介绍:姜夔,字白石,号香严,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书法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游历衡山时,写出了游山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思考。
《昔游诗 其十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山的美丽景观及其给游者带来的感受。诗中将自然景色与游者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即点明游览的地点,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接着通过对山峰、云彩、雷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衡山的雄伟与神秘。诗中多次提到的“云”,不仅是自然现象,亦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最后的几句直接表达了对灵药的渴望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雷穴”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