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1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10:27
境接江东界,邮程是杏塘。
雨喧茅屋小,泥滑草桥长。
旷野人稀少,平田水渺茫。
半生游历地,未若此荒凉。
这片土地邻近江东的边界,邮路的终点是杏塘。
雨声在小茅屋上喧闹,泥泞的草桥延绵而长。
旷野中人迹稀少,平坦的田野上水面渺茫。
我半生游历的地方,竟不如这里的荒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江东”可以联想到古代江东地区的文化和地理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质朴,情感真实,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于杏塘之时,可能是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世间繁华的淡漠。
《杏塘》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交融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感受。在开篇,诗人用“境接江东界”引出地理背景,接着用“邮程是杏塘”点明目的地,展现了游子的行踪,暗含着一种旅途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雨喧茅屋小,泥滑草桥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屋在雨声中的朦胧,以及草桥在雨后的泥泞中延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反映了他对小屋的依赖与对乡村生活的感慨。
“旷野人稀少,平田水渺茫”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描绘了人烟稀少的旷野与无边无际的水面,传递出一种辽阔与荒凉并存的意境。最后一句“半生游历地,未若此荒凉”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感受,尽管经历了诸多风景,但此时此刻的荒凉却让他倍感震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又有对人生的哲思,表现了诗人对旅行与归属的深刻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游子在自然环境中反思人生的情感,揭示了对荒凉景象的深刻感受,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归属感的缺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邮程”是指什么?
诗人对杏塘的印象如何?
“泥滑草桥长”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杏塘》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孤独感,但《桃花源记》更强调理想的归属与安宁,而《杏塘》则更关注于对现实荒凉的感受,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对《杏塘》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欣赏,希望能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