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8:28
燕台累黄金,上欲招儒雅。
贵得贤士来,更下于隗者。
自然乐毅徒,趋风走天下。
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燕台上堆积着黄金,想要招揽文雅的士人。
珍贵的是贤士的到来,甚至胜过隗(古代的贤士)。
乐毅的门徒自然而然地追随风潮,走遍天下。
何必奔走于凤求凰的书信,向林野中寻求贤士呢?
燕台高达百尺,燕国灭亡后台也将平坦。
这其中一种是亡国之痛,尚且能得到礼贤的名声。
何如章华的岸边,徒然留下禾黍的生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聂夷中,字宗明,号凌云,唐代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创作背景: 《燕台二首》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士人逐渐失落之际。诗人通过燕台的象征,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反思,揭示出对贤士的渴求以及对权势的批判。
《燕台二首》以燕台作为诗歌的中心意象,通过描绘燕国的辉煌与灭亡,反映出诗人对士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的“黄金”象征着权势与财富,但在诗人眼中,这些都无法弥补贤士的缺失。诗中的“尊贤名”与“亡国之痛”相对立,揭示出即使国家覆灭,仍需尊重人才,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在描绘燕台的高耸与灭国的悲惨时,诗人以“何似章华畔”作结,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燕台的描绘,表达了对贤士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燕台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乐毅”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诗人通过“何必驰凤书”想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之涣的《登高》,两首诗都反映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但《燕台二首》更强调对贤士的渴求与国家兴亡的忧虑,而《登高》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孤独和对自然的眷恋。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