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已亥杂诗 150》

时间: 2025-04-22 03:03:13

诗句

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3:03:13

已亥杂诗 150

作者: 龚自珍 〔清代〕


原文展示:

里门风俗尚敦庞,
年少争为齿德降。
桑梓温恭名教始,
天涯何处不家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敦厚与包容,年轻人争相以德行来展现自己的价值。乡土的文化和教化才刚刚开始,而在天涯海角,又哪里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乡呢?


注释:

  1. 里门:指乡村的门口,代表乡村的传统风俗。
  2. 敦庞:敦厚、宽厚,指待人接物的态度。
  3. 齿德降:年轻人争相以德行来获得尊重。
  4. 桑梓:故乡,指出生地或家乡。
  5. 温恭:温和恭敬,形容乡土文化的教化。
  6.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表示无论身处何地。
  7. 家江:家乡的江河,象征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号佩弦,晚号香涛,清朝末年诗人、政治家,敢于直言,曾参与维新运动,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道光年间,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与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诗歌鉴赏:

《已亥杂诗 150》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风俗和年轻人的德行追求,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乡土社会。诗的开头“里门风俗尚敦庞”便勾勒出了一幅温文尔雅的乡村图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接着,提到年轻人在德行上的竞争,显示出时代的变化与年轻人的责任感。

在“桑梓温恭名教始”中,提到的“桑梓”意象蕴含着深厚的乡情,反映出作者对家乡文化的珍视。而后一句“天涯何处不家江”则引申出对家乡的思念,无论身处何地,家乡的江河依然在心中流淌,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个人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里门风俗尚敦庞”:乡村的风俗依然保持着敦厚的品质。
  2. “年少争为齿德降”:年轻人之间争相以德行获得尊重。
  3. “桑梓温恭名教始”:故乡的文化教育是温和恭敬的。
  4. “天涯何处不家江”: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有对家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里门”与“天涯”,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
  • 意象:桑梓、江河等意象,象征着根与归属。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故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忆,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德行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思考,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里门:象征着传统与文化。
  • 桑梓:故乡的象征,代表根基与归属。
  • :流动的象征,代表着时间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年少争为齿德降”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轻人追求财富
    B. 年轻人重视德行
    C. 年轻人对家乡无感
    D. 年轻人不重视教育

  2. “桑梓温恭名教始”中“桑梓”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故乡
    C. 教育
    D. 传统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前者更为内敛,后者则通过草的意象表现出更为浓烈的离愁。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集》
  • 《清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秦国夫人挽辞三首 其三 秦国夫人挽辞三首 其二 秦国夫人挽辞三首 其一 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 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 其五 吴松道中二首 其一 昨日雪已佳约李令希孝 和胡戢七首 其一 生查子(同前夏日即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术不正 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舟字旁的字 千金之子 支字旁的字 驎驹 剧痛 有气没力 喝道 草字头的字 崇墉百雉 穷则变,变则通 审官 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女的成语 包含辖的词语有哪些 亲不隔疏 行字旁的字 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