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7:59
《夜宿石门诗》
作者:谢灵运 〔南北朝〕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清晨在花园中掐取兰花,生怕那霜降后花会凋谢。
黄昏时分返回云边宿营,玩弄着石上皎洁的月光。
鸟儿鸣叫知晓夜晚栖息,树木落叶感知风声初起。
各种音响同样汇聚入耳,清越的声响各不相同。
美妙的事物无人欣赏,芬芳的酒又能与谁共享?
美人终究未曾到来,阳光下我只好独自梳理头发。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佑,号永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才华横溢,尤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夜宿石门诗》创作于作者旅途中,反映了他在游历之间的感受与思考。诗人身处自然之中,借景抒发个人的孤独与惆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友人的思念。
《夜宿石门诗》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展现了谢灵运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诗的开头通过“朝搴苑中兰”描绘出清晨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亲近。然而,随之而来的“畏彼霜下歇”,则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忧虑,表现了脆弱与无常的生命感受。
接着,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景象,“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展现了在云间宿营的宁静与月光的柔美。这里的月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表达了对宁静与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通过鸟鸣和树叶落下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细腻的观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诗人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两句“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与对友人的惦念。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孤独而又美丽的画面,展示了谢灵运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哲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切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苑”指的是:
A. 城市
B. 花园
C. 学校
D. 山林
“妙物莫为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满足
“木落知风发”中的“知”可以理解为:
A. 明白
B. 喜欢
C. 知道
D.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