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8:11
风雨催车骑,駸駸来自南。
道旁有茅屋,宁容使君骖。
不谓忽下马,湿衣逢我谈。
田家已刈楚,田妇正好蚕。
既将国漕急,复与民事谙。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
风雨催促着马车,急匆匆地从南方赶来。
路旁有座茅屋,真不愿让您下马休息。
没想到您突然下了马,湿了衣服与我闲聊。
田家已收割了楚草,田妇正好在养蚕。
既然国中急需运粮,又与百姓的事情熟悉。
明年再来这茅屋,应该会比棠树的果子还要甘甜。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及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民生,表现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梅尧臣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在政治与民生之间的思考,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和国家繁荣的期望。
《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是一首描绘诗人出行途中所见的生活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诗人描述了急促的马车行驶,路旁的茅屋,和与乡间百姓的亲切交谈。诗中强调了乡村的生活状态,农妇正忙于养蚕,显示出田园的恬静与勤劳。
诗的结构简洁,意象清晰,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既有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情的细腻观察。通过“湿衣逢我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与百姓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高人一等,反而更显平易近人。最后一句通过对未来的期待,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寓意深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风雨催车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湿衣逢我谈”反映了什么?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中的“棠树”比喻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梅尧臣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