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14
胡岭三年自窜流,
归来差慰此生浮。
政缘天下无双士,
非为江东第一州。
悬榻坐中难入眼,
设罗门外少回头。
袖诗不意高轩过,
问里人曾到此不。
我在胡岭流亡了三年,
如今归来却难以慰藉这浮华的生活。
因为当今世上没有能与我比肩的士人,
并不是因为我是江东的第一州。
在悬空的床上坐着,眼前的景象难以入眼,
在罗门外徘徊,很少回头望去。
不曾想袖中诗稿竟恰好遇见高轩,
于是问那里的行人,曾经到过这里吗?
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风格偏向于感慨与哲思。
此诗创作于诗人经历流亡后归来的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与浮华的感悟,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归来的复杂心情。开头的“胡岭三年自窜流”直接点明了诗人经历的艰辛与孤独,三年的流亡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对身世与理想的反省。接着,诗人以“归来差慰此生浮”表达了归来后的失落感,似乎即使回到故乡,内心的空虚与不安依然存在。
“政缘天下无双士,非为江东第一州”则揭示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与对自身价值的思考。这里,诗人并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渴望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以此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诗中通过“悬榻坐中难入眼”与“设罗门外少回头”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内心的矛盾:身处高位却难以找到内心的安宁,外界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联“袖诗不意高轩过,问里人曾到此不”则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在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有对社会政治的批判,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全诗通过描绘诗人三年流亡后的归来心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寄托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胡岭三年自窜流"中的"胡岭"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政缘天下无双士"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诗人在最后一联中问“问里人曾到此不”,这表明了什么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