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

时间: 2025-04-27 15:00:48

诗句

斵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

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0:48

原文展示:

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
作者: 林逋 〔宋代〕

斵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
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

白话文翻译:

这块石头来自何处呢?我用它做枕头,心中怀念着赤城。
空荡荡的茅屋,依然是蕙草编成的帐篷,晨昏之间,白云不断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斵石:斵,指切割或雕刻,石头被雕刻成的样子。
  • 赤城:可能指代一个地方或意象,象征心中所思之人或事。
  • 空庐:空旷的茅屋。
  • 蕙帐:用蕙草编织的帐篷,常用来形容清雅的居所。
  • 旦暮:早晨和傍晚。

典故解析:

  • 赤城: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地名或象征,具体指代的地方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或情感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字君复,号逸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林逋的隐居生涯,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通过石枕和茅屋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恬淡、孤寂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林逋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首句“斵石自何许”引入了主题,诗人用石头做枕,象征着他在寂静的环境中思考与回忆。通过对石头的提问,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和对过去的追忆。

“枕之怀赤城”进一步揭示了他内心的情感,赤城或许是他所思念的朋友或故地,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空庐复蕙帐”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简朴而又清雅,蕙帐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旦暮白云生”则将诗意提升到自然的层面,晨昏时分的白云仿佛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反映出诗人的淡泊与超然。整首诗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斵石自何许:询问这块石头的来源,表现出一种探究的心态。
  2. 枕之怀赤城:以石头为枕,怀念赤城,表达思念之情。
  3. 空庐复蕙帐:描绘简朴的居住环境,蕴含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4. 旦暮白云生: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石头比作枕头,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对仗:诗句之间的音韵和节奏相互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内心情感的细腻,通过自然意象和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枕:象征孤独与思念。
  • 赤城:可能代表着心中的归属或对友人的怀念。
  • 空庐:象征清淡的生活方式。
  • 白云:自然的象征,表示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斵石自何许”中的“斵”字意为: A. 切割
    B. 清洗
    C. 砸碎
    D. 贴合

  2. “空庐复蕙帐”中“庐”指的是: A. 大厦
    B. 茅屋
    C. 亭阁
    D. 花园

  3. “白云生”可以理解为: A. 旅行
    B. 时间流逝
    C. 心情愉悦
    D. 自然灾害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林逋与王维的诗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王维的《鹿柴》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念,但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而林逋则更突出内心的孤寂与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林逋诗文集》

相关查询

西江月 其七 西江月 题洞天清晓图 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一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军民抗洪 西江月 其二 携家宿南涧山房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 西江月 赠田道人 西江月 其一 题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卜字旁的字 奉令唯谨 巾字旁的字 吁天呼地 黽字旁的字 宁为鸡尸,无为牛从 足开头的成语 包含身的词语有哪些 故弄玄虚 志公 回天再造 理遣 肉字旁的字 交匝 含章殿 草字头的字 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着花 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