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1:52
过汉江经岘山
作者: 蔡珽 〔清代〕
岘峰仍北向,汉水自东流。
今古不相待,江山空复愁。
天遥归雁急,春晓暮烟稠。
欲觅羊公石,萋萋草满丘。
岘山的峰峦依旧向北而立,汉江的水从东边流过。
无论古今,时光总不等人,江山依旧美丽,却让我心中愁绪重重。
天边的归雁飞得急促,春天的晨曦与傍晚的烟雾交织在一起。
我想去寻找羊公石,却只见丘陵上满是萋萋绿草。
蔡珽,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清朝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之美,情感细腻。他的诗常常蕴含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汉江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汉江和岘山都是诗人心中重要的意象,通过此诗寄托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过汉江经岘山》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蔡珽通过描绘汉江与岘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首句“岘峰仍北向,汉水自东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山水的静谧与流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今古不相待,江山空复愁”更是将这一主题深化,表现出诗人对古今事物的思考,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通过“天遥归雁急”描绘了归雁在天边飞翔的急切感,象征着时间的紧迫和对归属的渴望。而“春晓暮烟稠”则描绘了春天早晨和傍晚的烟雾交织,营造出一种模糊而又温柔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心中的缥缈与忧愁。
最后一句“欲觅羊公石,萋萋草满丘”则是对古代名士羊公的追忆,象征着对理想与追求的向往,然而满丘的绿草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岘峰仍北向,汉水自东流”通过对比山的静止与水的流动,展现时间的流逝感;“天遥归雁急”则通过拟人化表达了对归家的急切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蔡珽是哪一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羊公石”象征什么?
“今古不相待”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