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34
原文展示:
万里沅湘路,千年贾屈文。 迹同探禹穴,心每望尧云。 未说渺茫隐,长思矍铄勋。 不应迷出处,四十畏无闻。
白话文翻译:
穿越万里的沅湘之路,追寻千年的贾谊与屈原的文学。 足迹如同探寻禹王的洞穴,心中常常仰望尧帝的云彩。 不说那渺茫的隐逸,长久思念那显赫的功勋。 不应迷失自己的方向,四十岁还害怕默默无闻。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赵蕃与李潭州椿寿翁的五首诗之一,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追思和对功名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怀古之情。赵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未能成就功名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追思和对功名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万里沅湘路,千年贾屈文”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迹同探禹穴,心每望尧云”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仰望和对知识的渴望。最后两句“不应迷出处,四十畏无闻”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成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功名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追思,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就的追求。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迹同探禹穴”中的“探禹穴”比喻什么? A. 隐逸生活 B. 深入探究古代文化 C. 追求功名 答案:B
诗中“心每望尧云”中的“望尧云”比喻什么? A. 对古代圣贤的仰望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A
诗中“四十畏无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 对成就的渴望 C. 对未来的忧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