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1:56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游览过的地方的怀念,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淡然。寺庙让我想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桥梁让我怜惜再次渡过的时光。江山仿佛在等待着我,而花柳却显得毫无私心。野外的湿润和薄雾,沙滩上的暖阳总是来得迟缓。客人的愁苦也因此减轻,离开这里又要去哪里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寺”、“桥”是常见的自然景物,代表着生活的点滴记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情怀念。这种怀旧情绪在唐诗中常常出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及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圣”。其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
创作背景:
《后游》创作于杜甫的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与思考,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后游》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怀诗,诗人通过对游历地点的回忆,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前两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开篇便通过具体的景物引发对往昔的思念,寺庙的宁静和桥梁的流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缠绵。接下来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则表现出自然的包容与美好,诗人似乎在感叹美好的景物依旧存在,但内心的愁苦却难以释怀。
后半部分“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描绘了一个温暖而又略显模糊的自然环境,这种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更是直击心灵,表达了游子在外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问:离开这里,我又能去往何处?整首诗以简单的自然描写,渗透了深厚的情感,使读者能够领会到游子的忧伤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曾经游历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乡愁与人生的思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后游》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诗中提到的“寺”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内心的平静
C. 忧愁
诗的最后一句“舍此复何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迷茫
C.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后游》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但杜甫更注重现实的思考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白则侧重于情感的抒发。杜甫的诗意更为沉郁,李白则显得更加轻快。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