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临江仙 赋得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为园次题帐额画幅》

时间: 2025-05-07 06:20:25

诗句

西塞山前无六月,半间草阁临流。

晚来都聚打鱼舟。

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

正值南柯初罢郡,槐阴蚁战刚休。

兼天波浪打闲鸥。

寄声三老,今夜转船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0:25

原文展示:

临江仙
赋得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为园次题帐额画幅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西塞山前无六月,半间草阁临流。
晚来都聚打鱼舟。
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

正值南柯初罢郡,槐阴蚁战刚休。
兼天波浪打闲鸥。
寄声三老,今夜转船头。

白话文翻译:

在西塞山前没有夏天的气息,半间草阁依傍在河流旁。
傍晚时分,打鱼的船只纷纷聚集。
悠扬的笛声四处响起,划破了一江的秋水。

此时正值南柯的官职刚刚罢免,槐树下的蚂蚁争斗刚刚结束。
波浪拍打着懒散的海鸥。
我寄声给三位老者,今晚就要转船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是著名的山脉,常被用作诗词中的意象。
  • 无六月:指夏季的气息未至,表现出一种时节的特殊感受。
  • 草阁:用草搭建的凉亭,象征着隐逸和静谧。
  • 渔舟:打鱼的船只。
  • 笛声:此处指渔民在船上吹奏的乐器声,带有清幽的意境。
  • 南柯:指梦中得意的地方,常用来比喻虚幻的理想。
  • 槐阴:槐树的阴影,常象征静谧的环境。
  • 三老:指代隐者或高人,表达对这些人的敬仰。

典故解析:

  • “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传达了人生如梦的哲理。
  • 四起的笛声和蝉鸣,常用来表达秋天的孤寂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约1700),清代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清代,诗人时值政治动荡,个人境遇颇为复杂。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首句“西塞山前无六月”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季节的静谧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接着“半间草阁临流”,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草阁与流水相映成趣,仿佛让人感受到阵阵清风。

在“晚来都聚打鱼舟”中,诗人将时间推向傍晚,渔舟的聚集象征着生活的繁忙与宁静的交融。随后“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笛声的悠扬在寂静的傍晚中回荡,似乎打破了这份宁静,又增添了几分生气。

“正值南柯初罢郡”一句,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词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塞山前无六月”:描绘出夏季气息尚未到来,营造了时间的静止感。
  • “半间草阁临流”:草阁与流水的结合,展现隐逸生活的宁静。
  • “晚来都聚打鱼舟”:傍晚时分渔舟聚集,反映出一种生活的繁忙景象。
  • “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笛声打破了秋水的宁静,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正值南柯初罢郡”:个人经历的反映,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 “槐阴蚁战刚休”:槐树下蚂蚁的争斗,隐喻人生的纷争与无常。
  • “兼天波浪打闲鸥”:波浪拍打的场景,象征着生活的波折。
  • “寄声三老,今夜转船头”:向三位老者寄语,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波浪与海鸥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着严谨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反思。通过对渔舟、笛声、波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塞山:象征着清幽与隐逸。
  • 草阁: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渔舟:代表了生活的繁忙与宁静的交融。
  • 笛声: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孤寂。
  • 南柯:象征着理想与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塞山前无六月”表示什么? A. 夏天来临
    B. 夏天未到
    C. 冬天已至
    答案:B

  2. “笛声四起”中的笛声象征着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秋天的宁静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三老”是指什么? A. 三位隐者
    B. 三位朋友
    C. 三位官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临江仙》与《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苏轼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而陈维崧则在宁静中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还家得惊报复回避所 剡县次韵张兼夜月联句 次韵仁泽僧来见 次韵戴成叔 其四 庆春泽(丙申乡人醵赏凤花) 昨方为桑麦说苦今日忽喜得雨 寄史景正教授 董伯和竹溪寓居 前纪时行 梅山弟来同饮醉书本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独擅其美 人神同愤 骨骼 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默化潜移 拐弯抹角 阜字旁的字 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口字旁的字 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霜清 一代儒宗 矢字旁的字 课语讹言 麻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津津乐道 子丑寅卯 包含醢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