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人至边寨》

时间: 2025-04-26 02:26:03

诗句

岂惮河湟远,男儿效主恩。

穷边人不到,孤戌自分屯。

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

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6:03

原文展示:

送人至边寨
作者: 穆修 〔宋代〕

岂惮河湟远,男儿效主恩。
穷边人不到,孤戌自分屯。
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
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士兵们对边疆的无畏和对君主的忠诚。诗中提到,尽管河湟遥远,男子汉应当尽力报答主恩。边缘地区的人少,孤独的戍楼自成一方。马匹在温暖的沙地上休息,烽火台传来的消息使得边境在昏暗的日子里显得格外忧虑。军队在前线初次拜见帅领,戎装的士兵们匆忙走向营门。

注释:

  • 岂惮:怎么会惧怕。
  • 河湟:指的是河流和草原,象征遥远的边疆。
  • 男儿效主恩:男子汉应该报答主人的恩情。
  • 穷边:指的是偏远的边疆地区。
  • 孤戌:孤立的哨兵。
  • 胡沙: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沙地。
  • 烽传:烽火传递,指边境的警报。
  • 戎服:军人服装。
  • 辕门:指营门或军营的入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生活在宋代,北方士人,因政治动荡而参与数次边疆防御,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士人的忠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送别友人前往边境的时刻,反映了当时边疆防卫的艰辛与士人的责任感,表达了对征战的理解和对故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送人至边寨》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朋友的关切。首句“岂惮河湟远”直接表明了士人面对差遣的勇气与决心,体现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接下来的“穷边人不到”则表现出边疆的荒凉与孤独,暗暗流露出对友人前往艰苦环境的担忧。

诗中“马放胡沙暖”描绘了一种温暖而又宁静的边疆场景,形成了与“烽传塞日昏”之间的强烈对比,后者则唤起了对战争与警报的紧迫感。最后“军前初谒帅”展现了士兵对军队的敬重与责任感,整个诗歌充满了对士人情操的赞美与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岂惮河湟远:表达对边疆遥远的无畏。
  2. 男儿效主恩:强调忠诚的责任感。
  3. 穷边人不到:反映边疆的冷清和艰辛。
  4. 孤戌自分屯:孤独的戍楼自成一方,表现出守边的孤独感。
  5. 马放胡沙暖:描绘边疆的自然环境,温暖的沙地。
  6. 烽传塞日昏:暗示警报的紧迫,边境的危机。
  7. 军前初谒帅:士兵们初次拜见帅领,表现出对领导的尊重。
  8. 戎服走辕门:士兵们在营门前的紧张场景,体现出军事生活的紧迫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意象:边疆的“孤戌”和“烽火”,营造出孤独与紧张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生活,表达了对国土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展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与勇气。

意象分析:

  • 边寨:象征着边境的守护,体现了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 烽火:暗示战争的危险与不安,传递信息的紧迫。
  • 戍楼:代表着孤独与坚守,象征着守边士兵的孤独和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岂惮河湟远”中“岂”字的意思是: A. 为什么
    B. 怎么会
    C. 一定

  2. 诗中提到的“孤戌”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战士
    B. 孤立的哨兵
    C. 孤单的马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边疆的热爱
    B. 对朋友的祝福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生活与士人的责任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边疆情怀。穆修的诗歌更注重于士人的忠诚与个人情感,而王昌龄则更强调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边疆文化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虞美人 其十 西泠苏小 虞美人·莫愁湖 虞美人 西湖苏小小墓石隐约有「佳人例让才人吊」之句不知何人所题盖亦伤心人语耳 虞美人 其一 江山 虞美人 寄外 虞美人(城山堂试灯) 虞美人 塞上月夜 虞美人 虞美人(辰州上元) 虞美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游财 苗儿 齐截 钩爪锯牙 产结尾的成语 包含渎的词语有哪些 齊字旁的字 陶陶自得 术士 釒字旁的字 抑郁不平 经岁之储 歺字旁的字 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逐奔 同字框的字 真赃实犯 折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