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2:5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2:55:39
台城路
作者:龚自珍 〔清代〕
城西一角临官柳,
阴阴画楼低护。
冶叶倡条,年年见惯,
露里风中无数。
谁家怨女。
有一种工愁,天然眉妩。
红烛欢场,惺忪敛袖正无语。
相逢纵教迟暮。
者春潮别馆,牢记迎汝。
我亦频年,弹琴说剑,
憔悴江东风雨。
烦卿低诉。
怕女伴回眸,晓人心绪。
归去啼痕,夜灯瞧见否。
这首诗描写了城西一处官柳环绕的地方,阴影下的画楼低矮而温柔,柳叶摇曳,年复一年地习以为常,露水中风吹拂,似乎数不胜数。谁家有怨女在呢?她的愁苦似乎是天生的,眉目间都透着忧伤。在红烛下的欢场,恍惚间她轻轻收起衣袖,显得无言而沉默。即使相逢已经是暮年,春潮的别馆中,还铭记着迎接你的情景。我也在频年的岁月里,弹琴吟唱,聊起剑术,却因江东的风雨而显得憔悴。请你低声诉说,怕女伴回眸,只怕她能看透我的心事。归去时泪痕斑斑,夜灯下是否能见到呢?
龚自珍(1792-1841),字湘澜,号渔洋,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主张维新,关注社会问题。他的诗作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社会的关怀,风格多样,感情真挚。
《台城路》是龚自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作,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敏感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诗中隐含的愁苦和思念,传达出他对个人遭遇的反思与对社会的关注。
《台城路》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柳树、楼宇和女子的形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城西的官柳,营造了一个柔和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这里有低矮的画楼和轻柔的柳叶,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无声的悲伤。接着,诗人提到“怨女”,这一形象的出现让整首诗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女子的愁苦与诗人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共鸣。
在后续的描述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传递,展现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红烛欢场”与“惺忪敛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热闹的场合,而后者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诗中反复提及的“低诉”与“回眸”,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牵绊,也暗示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全诗在情感的层次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美感,使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及人物情感的刻画,反映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诗中渗透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怨女”象征着什么?
“红烛欢场”与“惺忪敛袖”形成的对比意图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归去啼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上内容希望对您理解《台城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