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6 08:22:20

诗句

看到竹过邻,园林独卧身。

鸟声闲似野,人意倦知春。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2:20

原文展示:

高启的《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原文如下:

看到竹过邻,园林独卧身。
鸟声闲似野,人意倦知春。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

白话文翻译:

看到邻居家的竹子,自己在园林中独自卧着。
鸟声悠闲如同在野外,人们的心情却因春天而感到疲倦。
残余的雨水惊动了池边的树木,斜阳照在细小的尘埃上。
为什么堂上的客人,比不上燕子来得频繁呢?

注释:

  • 竹过邻:指邻居的竹子长得很好,表示景色的优美。
  • 园林独卧身:在园林中独自卧着,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情。
  • 鸟声闲似野:鸟鸣声悠闲自在,仿佛在野外一般。
  • 人意倦知春:人们的心情因春天的疲倦而显得懒散。
  • 残雨惊池树:雨水未干,触动了池边的树木,生动描绘了春雨的余韵。
  • 斜阳照隙尘:夕阳斜照,光线透过缝隙照在尘土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堂上客:指在室内的客人,和自然界的燕子形成对比。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燕子在中国文学中常象征春天和生机,诗人用燕子频繁的出现,与客人稀少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和,号孟弥,浙江绍兴人。他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代表作有《高启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园林和春天的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写春日闲适生活的诗作。从开头的“看到竹过邻”开始,诗人便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中所表现的闲适与自然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诗人卧于园林,享受着春日的宁静,鸟鸣声与人的懒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生活的思考。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两句,通过对自然界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斜阳照隙尘”,让人感受到夕阳下的静谧,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日黄昏景象。最后一句“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则以燕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在、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人情冷漠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到竹过邻:诗人观察到邻居家的竹子,描绘出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
  2. 园林独卧身:在园林中独自休息,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3. 鸟声闲似野:鸟鸣声悠闲自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人意倦知春:尽管春天美好,人们却感到疲倦,反映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的疲惫感。
  5. 残雨惊池树:残余的春雨打湿了树木,生动描绘出春天的气息。
  6. 斜阳照隙尘:夕阳的光辉透过缝隙,照在尘土上,增添了一份静谧之感。
  7.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客人稀少,与燕子频繁的出现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声比作“闲似野”,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拟人:残雨“惊池树”,让自然景物富有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悠闲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对繁忙生活的无奈与疲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代表自由与生命。
  • 残雨:隐喻着春天的细腻与温柔。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燕子:象征着春天和生机,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鸟声闲似野”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城市的喧嚣
    • C. 人的忙碌
  2. “残雨惊池树”中的“惊”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 A. 使树木生长
    • B. 使树木恐慌
    • C. 使树木凋零
  3. 诗的最后一句“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中,燕子象征了什么?

    • A. 友人
    •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 C. 忙碌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思考的深刻表达,但高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歌研究》
  • 《高启诗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鹧鸪天 鹧鸪天 次韵丛碧翁八十二岁生日见寄 鹧鸪天 其十九 鹧鸪天·癸未戏成 鹧鸪天 其八 春感集杜 鹧鸪天 其五 为易均室题沧浪词境图 鹧鸪天 燕台夜饮,新河云外来聚,即次其韵 鹧鸪天 赠阿蘩 鹧鸪天 鹧鸪天·虎掌葵花一锭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魚字旁的字 一钵一瓶 锢滞 咸淡 举直错枉 子字旁的字 板棚 彰往考来 皂白沟分 上端 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恍恍惚惚 卝字旁的字 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龙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