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1:54
九月丙戌夜未中,
祝融涨焰通天红。
曾楼杰观舞燧象,
绮峰绣陌奔烛龙。
始从李博士桥起,
三面分风十五里。
崩摧汹汹海潮翻,
填咽纷纷釜鱼死。
开禧回禄前未闻,
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讲,
拱手坐视连宵焚。
殿前将军猛如虎,
救得汾阳令公府。
祖宗神灵飞上天,
痛哉九庙成焦土。
在九月的丙戌日夜里还未到半夜,祝融之火燃烧得犹如通天的红焰。曾经的楼阁高耸,舞动的火光像象征,绮丽的山峰像绣有图案的道路,火焰如奔跑的龙。火灾从李博士桥开始,三面风吹来,火势蔓延了十五里。火焰如海潮一般汹涌,掩埋了许多的鱼虾。自开禧和回禄以来从未见过如此景象,而如今更是五分之一多二分。大街小巷都噤声不语,坐视火焰连夜焚烧。殿前的将军如猛虎般勇猛,救下了汾阳令公府。祖宗的神灵飞升天际,哀痛啊,九庙已成焦土。
洪咨夔,宋代诗人,字时中,号鹏远,晚号双江,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风格雄浑激昂,常以悲壮的情感见长。
《哭都城火》是洪咨夔在都城遭遇大火后所作,表达了对灾难的深切哀痛和对社会现状的愤慨。诗中展示了火灾的猛烈和人们无能为力的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火灾的无奈与失望。
《哭都城火》是一首充满悲壮和愤慨的诗,描绘了都城遭遇大火的惨烈场景。全诗以火焰为主线,开篇即以“祝融涨焰通天红”引入,展现火势之猛,接着通过对曾楼、绮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与毁灭并存的矛盾感。诗中“崩摧汹汹海潮翻”生动地描绘了火势如海潮般汹涌而来,令人感受到无处遁逃的绝望。
诗的后半部分则开始探讨人们面对灾难的冷漠与无能为力,“拱手坐视连宵焚”更是直指社会的麻木与无情。同时,诗中提到的将军形象则为诗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尽管他勇猛如虎,却也无力挽救全局,反映了面对大火时的无奈和悲痛。
最后一句“痛哉九庙成焦土”不仅是对祖先的哀悼,更是对文化和信仰的深切反思,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的悲痛之情。整首诗在悲壮中带有警醒,警示人们珍惜生命和文化,面对灾难时应当勇敢而不沉默。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火灾的惨痛与人们的无奈,表达了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哭都城火》的作者是?
诗中“祝融”指的是?
“痛哉九庙成焦土”中的“九庙”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