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梦中作得六句觉后足成》

时间: 2025-08-06 21:07:48

诗句

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

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

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

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21:07:48

原文展示: 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

白话文翻译: 山中的茅屋真是好,更何况还有新修的竹篱笆。一条小径上往来着客人,无数山峦迎接着送别的人。树叶红得几乎要染上颜色,冬日的温暖让人怀疑是春天。最近得到了一个幽静的栖息地,时常来这里戴上岸边的头巾。

注释:

  • 茅屋:用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迳:小路。
  • 殷:深红色。
  • 浑:几乎。
  • 幽栖地:幽静的居住地。
  • 岸角巾:古代士人戴的头巾,这里指隐士的装束。

诗词背景: 作者张嵲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茅屋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茅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一句,直接表达了对茅屋和竹篱的喜爱,而“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则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后两句“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巧妙地运用色彩和温度,传达了冬日里的生机和温暖,最后“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则点明了作者对幽静居住地的珍视和时常来此的愉悦心情。

诗词解析:

  • 首句“山中茅屋好”直接表达了对茅屋的喜爱。
  • 次句“况复竹篱新”进一步强调了竹篱的新鲜感,增添了诗意。
  • 第三句“一迳往来客”描绘了小径上的动态景象。
  • 第四句“万山迎送人”通过山峦的静态描绘,展现了山中的宁静。
  • 第五句“叶殷浑欲染”运用色彩描绘,传达了冬日的生机。
  • 第六句“冬暖却疑春”通过温度感受,表达了冬日的温暖。
  • 最后两句“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点明了作者对幽静居住地的珍视和时常来此的愉悦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叶殷浑欲染”中的“浑欲染”比喻树叶红得几乎要染上颜色。
  • 拟人:“万山迎送人”中的“迎送”赋予山峦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山中茅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竹篱:象征自然与和谐。
  • 山峦:象征宁静与深远。
  • 树叶:象征生机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叶殷浑欲染”中的“殷”是什么意思? A. 深红色 B. 浅红色 C. 绿色
  2. 诗中“近得幽栖地”中的“幽栖地”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幽静的居住地 C. 热闹的市场
  3. 诗中“时来岸角巾”中的“岸角巾”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头巾 C. 一种乐器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嵲的《梦中作得六句觉后足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生活,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梅花二首 其一 寄顾卓 云山清乐卷为胡主事乃尊题 谒岳武穆祠 沙河闸 罔极篇十四章 其二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二十九 管大夫 寄路倅洪泽阻水 其二 醉公子 印象西湖借雪泥翁韵 赠逍遥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分花约柳 急结尾的成语 务实去华 树苗 蛾眉豆 雪刺 岁月峥嵘 平地起孤丁 釆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千劫 攴字旁的字 牙字旁的字 立字旁的字 要害之地 元恶大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