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0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09:05
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其二
作者: 张镃 〔宋代〕
每到山堂懒作诗,今朝诗兴觉偏宜。
层林飒遝阴填户,乱石巃嵷翠绕池。
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
风铃不必檐间语,境界非凡我熟知。
每次到山堂,我都懒于作诗,今天的诗兴却特别适合。
层层林木在风中摇曳,阴影填满了窗户,
崎岖的乱石环绕着翠绿的池塘。
我猛想近前去听听紫燕的叫声,
却忽然听见高处黄鹂的歌唱。
风铃的声音无需檐下的言语,
这种境界我早已熟悉,非同寻常。
张镃(约1050-1125),字子华,号思斋,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
此诗写于春分后的某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景,表达了诗人在山堂的悠闲心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自述初来山堂时的懒惰态度,然而春分后的气候激发了他的诗兴,显示出一种随性而又自然的状态。接下来的描写中,层林的摇曳、阴影的填充以及乱石的环绕,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
尤其在“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两句中,诗人通过对鸟鸣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惊喜。此时,紫燕和黄鹂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最后两句则强调了这种境界的独特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整首诗构成了一幅春日的山水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敏感。
诗人写这首诗的心情是怎样的?
A. 懒散
B. 愉悦
C. 忧伤
“风铃不必檐间语”这句表达了什么?
A. 自然声音的美好
B.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C. 诗人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紫燕”和“黄鹂”分别象征了什么?
A. 春天的寒冷与温暖
B. 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C. 诗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