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陈遗至孝》

时间: 2025-05-01 08:26:11

诗句

  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6:11

原文展示: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白话文翻译:

陈遗是一位至孝的儿子。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于是他作为郡主簿,常常将煮熟的焦饭装在一个袋子里,回家给母亲。后来,孙恩掠夺了郡城,郡守袁山松立即出征。当时,陈遗已经积聚了几斗焦饭,没来得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与孙恩交战时,陈遗的军队败北,士兵们纷纷溃散,逃入山林,没有粮食,很多人因此饿死。只有陈遗凭借着焦饭活了下来,时人都认为这是对母亲的至孝之报。

注释:

  • 陈遗:本诗的主人公,因母亲喜欢焦饭而表现出孝心。
  • 至孝:极其孝顺。
  • 铛底焦饭:指锅底烧焦的饭,通常被视为劣质食物,但在这里体现了母亲的偏好。
  • 郡主簿:地方官员的职务,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 孙恩:当时的叛贼,侵扰地方。
  • 袁山松:郡守,负责防守郡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义庆(约403年-444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积累著称。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陈遗至孝》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背景。它通过陈遗的故事,展现了孝道在动荡时代的坚守与体现。

诗歌鉴赏:

《陈遗至孝》通过讲述陈遗对母亲的孝心,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和坚定的伦理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物质匮乏、生命脆弱,陈遗以焦饭为母亲的偏爱,传递了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这种情感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陈遗在战斗中虽败,但能以焦饭为生,象征着他对母亲的爱与牺牲。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陈遗对母亲的深情厚谊。他的坚守不仅是对母亲的爱,也是对家庭伦理的忠诚。正是这种孝心,使得他在绝境中仍能生存,最终得以“报”母恩。这种孝行在古代社会中被高度评价,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体孝道的赞美,更是对社会伦理的反思,呼唤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良知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陈遗至孝:引言,直接指出主题,强调陈遗的孝心。
  • 母好食铛底焦饭:描述母亲的饮食习惯,体现陈遗对母亲的细心了解。
  • 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显示陈遗的责任感和对母亲的爱,尽管身为官员,仍不忘家庭。
  • 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具体描绘他对母亲的细致关怀。
  •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转折,描绘社会动荡的背景。
  •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表现他在困境中仍带着对母亲的爱参军。
  •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描绘战斗的残酷和士兵的困境。
  •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结尾,强调孝道的最终体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陈遗的孝心与战乱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焦饭象征着母爱的食物,同时也是生存的希望。
  • 夸张:通过强调“时人以为至孝之报”,突显孝道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陈遗的故事,强调了孝道在任何时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动乱岁月中,家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可以成为生存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焦饭:象征母爱的细微与简单,同时代表着生存的希望。
  • 战斗:体现社会动荡与人们的无奈。
  • 山泽:作为逃避的象征,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陈遗的母亲喜欢吃什么?

    • A. 白饭
    • B. 焦饭
    • C. 粥
    • D. 面条
  2. 陈遗在战争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 A. 逃跑
    • B. 找到粮食
    • C. 靠焦饭
    • D. 被救
  3. 诗中体现了什么重要的道德观念?

    • A. 忍耐
    • B. 孝道
    • C. 勇敢
    • D. 诚信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 孟郊
  • 《孝经》 - 经典伦理文献

诗词对比:

  • 《游子吟》和《陈遗至孝》都表现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但前者更侧重于表达离别的思念,而后者则是在逆境中坚持孝道的体现。

参考资料: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相关文献: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 传统孝道的探讨与分析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桐树 甫里即事四首 其一 晓睡 送董湖州 秋日江居写怀七首 其一 病目不饮 题美人对镜图 次韵答朱冠军游西城之作 送范架阁赴嘉禾兼简李使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露地 衣字旁的字 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胎的词语有哪些 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黳黑 虎牙桀立 陈蕃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奸淫抢掠 尣字旁的字 巢焚原燎 大同境域 松话 力字旁的字 歺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妆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