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9:32
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
作者: 江瑛 〔清代〕
细雨催晴,残阳还在,柳阴深处。
红衰绿减,争倩春幡遮护。
流莺低诉韶华换,问此日东风谁主。
纵江南芳草,还生那省,踏青情绪。
吹远。愁何许。
奈不见春归,怎教春住。
春词谁读。新声空忆金缕。
断肠烟景分明在,更梦落梨花一树。
自冷淡,向银篝,怯伴帘栊薄暮。
细雨催促着晴天的到来,残阳依旧挂在天边,柳树的阴影中显得格外宁静。春天的红花已逐渐凋零,绿叶也开始减少,争相用春风的旗帜来遮挡。黄莺低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问道:今天的东风由谁来主宰?纵使江南的芳草依然生长,但我在踏青时的愁绪又能说些什么呢?在远方的吹送声中,我的愁苦又在何处呢?奈何春天不再归来,怎能让春天停留?春天的诗句谁来吟诵?新声却空自怀念那金缕的歌声。心中断肠的情景清晰可见,梦中依旧是那一树梨花。自己变得冷淡,面对着银色的灯笼,惧怕在薄暮的窗帘下独处。
作者介绍
江瑛,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往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秋交替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月下笛 送春柬秋玉》是一首充满了春夏交替时节的情感和思考的古诗。诗人在细雨与残阳的交织中,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忧伤的春日场景。诗中提到“红衰绿减”,不仅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通过“流莺低诉韶华换”这一意象,诗人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感受相结合,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尤其是在反复提到春天不再归来的时候,诗人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最后以“自冷淡,向银篝”的意象结束,显示出诗人对孤独的接受与内心的平静,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折射出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接受。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细雨催晴”,这是什么意思?
A. 细雨让天气变得阴沉
B. 细雨促使晴天的到来
C. 细雨让人感到忧愁
诗中“红衰绿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春天的繁荣
B. 春天的凋零与无常
C. 春天的美好回忆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怯伴帘栊薄暮”,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理?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孤独的接受与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