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56
月下笛八月八日与树园、橘公过半帆酒榭,重题
作者: 陈洵 〔清代〕
赏月西楼,中秋又近,凤箫何许。
如烟断语。壁闲看旧题句。
庭阴都为花疏减,更何况尊前俊侣。
正烛房泪冷,筝床尘暗,怎论心素。
愁贮。浑无绪。
但绣叶衣罗,暮凉重诉。
阑干自碧,彩鸳飞过前浦。
黄垆谁料伤心话,剩漂荡游情最苦。
漫回首谢了闲莺燕,教向谁去。
在西楼上赏月,中秋佳节又快到了,凤箫的声音在哪里呢?
如烟般的断语随风而逝,墙壁上随意地看着过去的题句。
庭院的阴影因为花儿凋零而变得稀疏,更何况在酒杯前的俊秀伴侣。
蜡烛在房间里熄灭,泪水冷漠,琴床上灰尘满布,怎么谈得上心中的素雅。
心中满是愁绪,完全没有绪论。
只好在绣叶衣裳里,诉说着暮凉的重重思念。
栏杆是碧绿的,彩色的鸳鸯飞过前面的水面。
谁能料到在黄垆下的伤心话,剩下的漂泊游情最是苦涩。
我漫漫回首,向谢了的闲莺燕,究竟该向谁去呢?
作者介绍:陈洵,清代诗人,擅长词、诗,风格婉约,常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结合为主题。他的作品在情感上表现出细腻与深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中秋时节,正值月圆之夜,诗人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酒席上的欢愉与内心的空虚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在社交与内心情感上的矛盾。
这首诗通过赏月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初看似乎是在描绘一个欢快的中秋节,但细细品味,却透出淡淡的愁苦。诗中“凤箫何许”和“如烟断语”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仿佛与往昔的欢乐时光渐行渐远。随着月光的明亮,作者对过往的回忆愈发清晰,但这种清晰又伴随着无尽的思念和伤感。
“愁贮。浑无绪。”一句更是凝练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境,愁苦积聚,却又无处倾诉。通过描写绣叶衣裳与彩鸳飞过的意象,诗人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合,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共鸣。整首诗在月光的映衬下,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令人心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欢乐的节日中,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人们在欢乐的表象下,常常掩藏着深层的情感,正如中秋明月映照着诗人的孤独心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凤箫”象征什么?
诗人对往昔的感觉是?
“愁贮。浑无绪。”所表达的情感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