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5 18:34:27

诗句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8:34:27

原文展示: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白话文翻译:

这湖光山色足以令人陶醉,木奴(指木制小船)自给自足,生活得自在。如果要谈论三吴(指吴地)胜利的事迹,那就不仅仅是千里之外的莼菜羹了。

注释:

  • 湖目:指湖泊的美景,引申为湖面。
  • 木奴:古代用木头制作的小船,表示生活的简朴和自在。
  • 三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国,包括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一带。
  • 千里莼羹:莼菜羹是一种美味的汤,形容美食的远道而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书法家,文人雅士。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其诗词风格自由奔放,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创作背景:

《忆江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写的一组诗词,表达了他对江南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怀的怀念。这首诗,特别是其二,描绘了江南的湖光山色,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情趣,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开篇提到“湖目”,不仅展示了江南湖泊的美丽,更暗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接着提及“木奴”,展现了江南人家自给自足的生活情境,反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一句,则将诗意推向更深层次。诗人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美景,更渴望与朋友分享三吴大地的胜景与美食,表现了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眷恋,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目也堪供眼:湖泊的美景足以让人陶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2. 木奴自足为生:木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象征着一种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方式。
  3. 若话三吴胜事:提到三吴的美好故事,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4. 不惟千里莼羹:不仅仅是远道而来的美味,更是一种对故乡文化与美食的深情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泊比作眼睛的美景,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美。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目:象征美的自然景观,代表着宁静与和谐。
  • 木奴: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莼羹:代表了江南的美食文化,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奴”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船
    C. 一种树
    D. 一种鱼饵

  2. “三吴”指的是哪一地区? A. 四川
    B. 江苏和浙江
    C. 河南
    D. 广东

  3.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A. 描绘自然景色
    B. 叙述历史事件
    C. 讨论哲学问题
    D. 描写战争场面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苏轼的《忆江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情的向往,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洒脱和豪放的个性。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相关查询

已亥季秋至净居思大智者场院因瞻二士相三日 未明确出东门将入圣泉戏呈住山蒙庵老人 暇日约诸友生饭于石泉以讲居贫之策枢密富丈欣然肯顾宾至者七人次方德顺和贫士韵人赋一章 其一 季申 似表弟始归寇退之后置酒会亲族坐客即席诗次 庚申季科立春日还乡公晔置酒孟园从容道旧有 临江仙 次韵叶少蕴惜春 临江仙(次韵富季申九月菊未开) 再用前韵 白水寺 次韵林公晔见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麥字旁的字 虎字头的字 嗜杀成性 坤垠 义不容却 凵字底的字 好兵 杨枝肘 工字旁的字 冥氏 鼖镛 使法量功 门字框的字 急景流年 渊清玉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