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2:49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白色的箭羽在寒冷的边塞上飞舞,胡人的烽火不断地传递到长安。
城头上洒满了西山的月光,多少征人骑在马上仰望着。
李攀龙,明代诗人,生于江苏,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本诗创作于边塞,反映了当时社会频繁的战争与动荡,士兵们在边境守卫时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
这首《塞上曲送元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寒冷与士兵的孤独。首句“白羽如霜出塞寒”形象地表现了边塞环境的严酷,白色的箭羽在冰冷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冷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胡烽不断接长安”则通过烽火的传递,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暗示着长安的安宁受到威胁。最后两句“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则通过宁静的月光与忧伤的征人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士兵在战斗与思乡之间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既表现了边塞的孤寂与冷酷,也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在描绘战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边塞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情感挣扎。
诗中“胡烽”指的是什么?
“白羽如霜”中的“白羽”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李攀龙的《塞上曲送元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士兵的情感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与豪情。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可以感受到不同诗人对于边疆生活的不同视角与情感表达。